前天快下班时,因为要放中秋假,我把自己的工位收拾了一遍。一位学《周易》的同事在我身边走过时说:“干净好啊,干净就是风水。”
“干净就是风水”,这句话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追着同事问:“为什么干净就是风水?”
同事说:“在《周易》中,八卦代表八个方位,比如家里或单位每一个方向不干净,就代表某一方面容易出问题,比如财务问题,名声问题……”
我知道同事所说的角度,还待我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但是当下对于“干净就是风水”,我就是莫名地认同。
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去邻居家坐一会儿,不知为什么就是很喜欢去他们家。现在我细细想来,原来我是喜欢他们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的屋子和坦然有序、满院花香的院子。邻居家的女主人,我叫大娘,她是一个特别爱干净的人,别人家的大理石地都是用拖把拖,而大娘家的大理石地,用刷子蘸洗衣粉刷,所以大娘家的理石地能照人,绝对不是吹的。
屋子里的每一件摆设,哪怕是一个打火机,都散发着比别人家干净、清爽的气息。这样的房子,让你一入其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和惬意。
我总是在心里嘀咕:“如果我是神仙,我也愿意到这样干净的家来下凡,赐予福气。”
想想谁又不喜欢干净的家呢?
我们去租房子,同样的面积,同样的地段,一间干净、简洁的屋子和一间污渍丛生、杂物堆砌的屋子,即使前者比后者贵上一倍,恐怕我们也是选择第一间屋子吧。
租房如此,招聘亦是。
两个人来参加应聘,那个衣装得体、干净的人总是更容易让我们有雇用的欲望。
无疑,无论是干净的外表还是环境,它们就是有一种吸引人的磁力,就是会让我们好感度莫名地上升,与其交往或居在其中,拥有一份安全、得体又舒心的好心情。
我们不怕朋友的突然造访;不怕突然的聚会没有干净、熨贴的衣裤;不怕外面风雨的泥泞,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可以清洗外面所有脏乱的家。
我读过很多的小说,里面的女主角有倾国倾城的,有古灵精怪的,有智商超人的...,但只有一个让我念念不忘的人物,就是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中的女主王葡萄。她从小被父母卖给一户人家,一双没有恐惧的眼睛,仿佛总是小女孩的智商。但是,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丢自己的干净,从而得体而坚韧。
我记得王葡萄经历了自己喜欢的人在那场革命中,把自己的亲爹告发,以求组织对其“进步思想”的褒奖。王葡萄果断放弃了这段三观不同的感情,而冒死救出了“被自己儿子告发的爹”。她把他藏在了红薯地窖。虽然只是地窖,但是她每天都把那里打扫的干净致极,让那里能发光的地方,全部擦亮,以此来抵抗未来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
这一段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人物一下子是如此的鲜活。好的小说就是让生活不安的人,得到安慰。我们很多人都会在王葡萄的痛苦和孤独的坚持中,产生深深的共鸣。也为自己人生的痛苦找到了出口,时刻保持干净,它不仅仅是不放弃生活的行为,更是一种希望的自我仪式感。
干净在这里,它就是一种斗志。
我们在她干净的生活里,得到了滋养和救赎的力量,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因此而减轻。
这就是为什么我爱王葡萄这个人物的原因,她身上的净气,总是带给我无尽的动容和疗愈的能量。
就像契柯夫说的一样:“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
干净的人,不仅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更是内在山水通透的外显。
老人常说:“财不入脏门”,我知道这里指的不全是外在的因素,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干净”,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不屑与“脏人”周旋,不愿做太近的接触而坏了自己的环境和心境。
干净就是风水,这股风水散发平静的秩序感,会把潜伏在内心中的不安因子,慢慢清除。
这几年,我陆续删减了不喜欢的事情和让自己压抑的人际关系。心里真的干净、轻松很多。下定了决心要干净的好处是,一切围绕身边的人和事情,都是简单、有序,自己可以规划的。
就像黎戈老师说的:“人像树一样,肌体自有排异性,只能容纳和自己一块质料的东西。”
这才是干净本来的样子。
因为不复杂,所有不内耗。
就像《火星情报局》中,汪涵谈到自己删除了很多人的微信,包括陈坤、范冰冰,就是为了还内心一片自由的清净。
我们要保留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净土,以便在社会的浮沉中有所自持。
干净就是风水,这股风水蕴含着信仰之光,在我们没有信仰的情况之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
在今日的社会,心灵的于净真的不易得。社会既充满着机会,也如影随形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不断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这些都让我们的内心无法于净下来。
所有我们要保持清醒,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并且一心一意把它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在这个世界就有了一片因专注而干净的牢不可破的家园。不但有勇气承受外界的压力,也会看清形形色色机会的诱惑本质。
就像托尔斯泰信中写的一样:“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这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秘密。”无论外界如何指手画脚,我只守护内心的干净自处。
这样的我们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于净,从而安宁、自在的过一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1285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