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苏州古城为何700年无洪灾生活随笔

随笔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我国古代,一直洪患不断。而苏州古城地处太湖边缘的低洼地区,上承洪水过境,下受高潮倒灌,有江海之害,早在战国时代便是全国最差之地,被列为下下等。但就是这座古城,却自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近700年无水潦之灾。这是什么原因呢?

苏州古城为何700年无洪灾生活随笔

  伍子胥选址科学

  相传伍子胥受吴王阖闾委托兴建新国都,经过一番相土尝水后,决定在吴子城(苏州古城内城)原地扩大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

  今天看来,苏州古城作为吴国都城,虽选在五湖三江的交汇处,北近长江,西依太湖,溯三江而上,却是湖水海潮不易侵袭之地——既扼太湖下游河道的咽喉,又位于低丘山岭至平原的过渡地带的高处,比周围地势略高,这样可避开太湖洪水的直接冲击,又得水利交通之便。能将城市和湖河水系结合得如此之好,这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

  苏州七堰挡水护城

  堰是挡水并能溢流的建筑物,用以分泄河道中多余的水量。

  唐时,苏州城外已有七座挡水的拦河堰,以遇水之暴而护民居,故有“苏州七堰八城门,家家户户泊舟航”之说。

  御敌泄洪两不误的护城河

  护城河是围绕护卫城市的水屏障,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能排水防洪。苏州古城的护城河与众不同之处是不单有外城河还有内城河。外城河实际上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河宽50-150米,起着泄洪蓄水的作用。在开挖时掘土筑城墙一举两得,既可用来抵御入侵之敌,增加防御力量,又具备泄洪功能。

  特色古城墙,成坚实防洪大堤

  城墙是古代军事和防洪的重要设施。明代时,苏州城墙周长34里53步9分,基广3丈5尺,城墙高广坚致。其城基、城高、城顶宽为3:2:1。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还筑有马面(突出部分),四周共60多个,不但大大加强了防敌抗洪能力,还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封闭圈。

  这防洪封闭圈设计先进,特色鲜明:

  其一,城墙形状富有特色,有利防洪。苏州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方位南北稍偏东数度,城墙微有屈曲,其城南北长12里,东西宽9里,但其四个转角却因需要而设计成不同形状。城北护城河水流湍急,因此,东北和西北的城墙拐角做成抹角,呈梯形,加大了河道曲率,使水流畅不致冲塌城角和河岸;为了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冲击,则把西南城墙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状,把盘门由西南的方向转到面向东南,让青江水绕过城墙的弧形转角,主要顺运河流向东南;部分来水经盘门的水门进入城内河道,让城角处的水流畅达,城墙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强烈冲刷,同时减轻了洪水对盘门水门的压力;而东南角则因水流平缓仍做成直角。

  其二,设置闸门以挡水。苏州古城建水陆城门,而且以水门为主。城门设置闸板,其功能有二,一是御敌,二是挡水。水际城门均有两道城门和闸槽,每道城门设一道闸门一道木门,闸门在前,用绞关石和绞索控制闸门升降起闭,水门的闸门既可以防止敌人潜水入城,也可抵御暴水侵城。自宋代嘉定十六年至清末的700年间,苏州城内无水患记录,其中与城墙完好水门建闸不无关系。

  其三,月城用来防洪抗敌。城门外加筑月城可加强防御,使一道防线成为两道防线,在城市防洪抗灾上同样如此。苏州古城在宋代还未建月城,月城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张士诚所筑,它是我国仅有的兼有水陆城门的月城,堪称固若金汤。

  其四,在受洪水强烈冲击处不设城门。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下游,太湖水从西南流入阊门和盘门与城内河道分流交贯,经葑门、娄门、齐门出城而去,最后流注于江海。苏州城西南多山又近太湖,太湖水涨则有灌城之虑,伍子胥筑苏州古城时,在西面城墙的南部开置胥门,有水陆两门,水门承胥江来水。太湖管口水位据1950年至1974年的观测,最高达4.82米。而苏州城内地面高程一般在5米左右,但老城区西北角较低,约3.5-4米左右。如让胥江来水直冲胥门水城入城,城区即有受淹的可能,必须关闭水门,下闸御洪。但闸门受水直冲,容易毁坏,最好办法就是堵塞胥门。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宋初惟阊、胥、娄、齐、盘、葑六门,后胥门又废,追元至正时又重立胥门,各门皆有水门,惟胥门无。”由此可见,胥门水门的废置,当为防洪。

  内沟池如微型水库

  苏州城内有众多人工开挖的河沟和池塘,既美化了景观,又如微型水库,接纳和宣泄雨水,有时还有舟楫之利。

  苏州是我国城市中河网规模最大、河道最密、桥梁最多、布局严整、体系完善的水网城市,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将8条城外塘河贯通内城河,与密如蛛网的河道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成为我国南北货物的集散地之一。

  苏州城内河道都是笔直的,北面多,南面少。这是因为城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自西向东从南向北而流。河道平均两至四丈宽,一至两丈深,河道少的地方河道较宽,河道密的地方河道较窄,完全根据城建的需要和地形特点进行人工挖掘,从而使纵横交织的河道肩负着引水、排洪、航行、蓄水、消防、洗涤等多种功能,成为城市的血脉。根据明代《吴中水利全书》的记载:城内河道可容纳1.4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古城区面积14.2平方公里,每平方米有约0.1立方米的调蓄水容量。

  用渗坑、渗井排水也是一种重要措施。苏州老城区所有老住宅都设有天井沟(一种设在庭院中的有盖渗坑)排除生活污水和雨水,从未溢流,只是每隔一两年需淘挖一次。加上数量众多的水井(1959年统计全城有水井两万余口),这又增加了不少调蓄水的容量。

  古民居布置得当

  苏州古城的庭院低于房屋地板,设台阶连接,庭院设庭道连接前后房屋。庭道呈拱形,道顶高出两侧泥地数寸。降雨时积水的庭院,房屋一侧设陪弄连接前后。街道低于庭院,纵坡倾向水体。这样,降雨时,街面虽有水坑却不积水,穿一般钉鞋即可通行。

  庭院有短暂积水,由于高程布置得当,积水蓄于庭院,并不进入房屋。这一个做法也与当前雨水口做法相反。它有延缓暗沟集水时间和降低径流系数的作用。

  石板街地面排水

  江南多雨,所以及时排水对于苏州城建工作是不可忽略的。苏州城的排水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面排水,辅以明沟和加盖明沟(暗沟)。

  苏州古城的街道下面是一条暗渠,上面铺着长石条,从而形成了上面是走人通车的街面主体,下面是排水泄洪的立体空间,节省了不少土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城内还到处可见这种石板街。

  苏州市采用“钱眼”作为有盖明沟的雨水入口,钱眼都较小,这是有意识地限制雨水入流量。从工程原理看,充分利用地面排水,发挥了延长集水时间和降低径流系数的作用。

  石拱桥通航泄洪

  苏州的石桥不单结构坚固,而且造型优美,桥孔高敞宛如彩虹,以便通航和排泄洪水。吴淞江上的石桥还开设泄水孔。

  水则碑预报洪水

  水则碑是城市防洪的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我国早在980年前的宋代已采用了这一措施,这是城市防洪史上的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具有洪水预报的功能。

  为治理苏州城内的河水之害,胥门外万年桥河畔曾设立此碑。

  总之,苏州古城的防洪方略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即用拦河堰、护城河、城墙、水关、河道、池塘、阴沟等组成一套科学而严密的防洪系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10102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