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那次经历,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打败别人,得第一名,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重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微软公司工程师沈向洋
“一个人明白一个道理,都是有一件事情作为契机的。”沈向洋这样说,接着就开始讲述那个成为他的“契机”的故事。
1980年,沈向洋成为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的一名大学生。那一年他还不到14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学生”。这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激动,好多人都说学校里出了一个“神童”,他自己却在心里觉得,进入这所大学是“一次失败的经历”。
“我让我的中学老师失望了,后来都不好意思见她。”他这样说。
实际上沈向洋在中学时代一直是老师最宠爱的学生,因为他年龄小,还因为他的成绩好。老师们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把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沈向洋的班主任当然也不例外。
高考之前,老师带着沈向洋去体检,就像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跟在医生身后,亦步亦趋,面色紧张,直到最后,终于吐出一句话:“我这个孩子没有问题吧?”
医生说:“没有问题。”
老师笑了:“没有问题就好。这孩子是‘北大化学系的预备生’。”
老师虽然在开玩笑,其实在心里也早为沈向洋设计好未来的大学,那就是北大。可是期望也是有重量的。一个孩子在日益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身上肩负着那么多人的期望,这期望比考卷更沉重。
“心理的承受能力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培养,我也说不清楚。”多年以后沈向洋回忆起当日的情形,那种感觉还是非常清晰,“我高考就是因为心理压力大,才失手的。”
“考试考得好不好,成绩单都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啊。”那些日子他整天就在想这件事,不知不觉又开始拉肚子了。他明白这不是个好兆头,表明心里那种恐惧感正在上升,但是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
有人说,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来源于失败的暗示。这话是有事实依据的。你心中的图像千千万万,总有一些属于你自己。它们在无形之中释放出力量,引导你朝着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着的那个方向走去。如果你抓住的是“自信”,它就会引导你走向成功;如果你抓住的是恐惧,消极的结果就会产生。
高考的第一天上午就出了问题。
作文的题目是“读画蛋有感”。沈向洋知道这是在说“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但他心里紧张,写了半天竟都不知写了什么。
老师在考场外等着,见他出来,连忙问长问短。沈向洋还没说几句话,就见老师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刷白:文不对题。40分的作文,顶多能得5分。
下午接着考数学,沈向洋又失手了。多少次模拟考试都是满分,可这一次,竟然看错一个题。
最后的分数大失水准,期待中的“北大化学系”是没戏了。老师还想挽救,要他报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那也是沈向洋向往的地方,但是他再次失望:人家的招生名额已满。
沈向洋就这样来到南京工学院。
这样一个结果在旁人看来,已经是了不起的了,在他看来,当然是一次“失败”。就像他自己说过的,他“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天才,无所不能,有时候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现在,那个“什么也不是”的形象占了上风,他开始“混”,身上那种贪玩好动的本性全部显露出来。他迷上了足球,后来还学武术、练拳击,“混”过一年级,“混”过二年级,又开始“混”第三年。
但是“失败的经历”始终让他耿耿于怀,那也许是一种遗憾,但更像是“不服气”,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在涌动,总想寻找新的机会重新试一试,只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他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忽然意识到的。
一天,老师把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这位老师本是负责学生思想工作的,临时代讲电子线路课。在讲台上站了几天后,他的眼光就集中在这个年龄特别小又特别淘气的学生身上。
“嗨,你知道你自己的价值吗?”他对沈向洋说,“你不应该混啊。你应该像查礼冠那样子才对啊。”
沈向洋知道这个查礼冠,她是当年全国唯一的女教授,有非常了不起的学术成就,举国闻名,也是沈向洋心中的偶像。现在,老师居然把他和查礼冠相提并论,这就像是有个什么东西,把他心里的那个开关打开了。
“我从老师办公室出来的时候,胸中腾起一股豪气,真正觉得应该好好读书,做一点事业出来。”
那一天,沈向洋作了一个决定:报考查礼冠教授的研究生。
但是要让一个玩惯了的孩子坐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克制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对任何人都一样。谈到这一点,沈向洋深有感慨:“纪律性绝对是训练出来的,小孩子是绝对不会有纪律性的,而且这一定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克制的含义不只是约束,它实际上意味着一个人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坚持到底。这需要内心的欲望,也需要外界的力量。沈向洋不缺少内心的欲望,但他缺少外界的力量。
看来,人的一生若要走向成功,真是需要一系列的机缘,沈向洋此时的机缘是他的一个同学带来的。
这一天沈向洋把自己的新决定告诉同学,同学听得两眼放光。他比沈向洋大好几岁,有很强的自尊和自信,有长远的理想,而且做事认真。在大学的前三年中,他的学习成绩比沈向洋好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了解沈向洋,两人常在一起玩,彼此相知。
“其实你这家伙比我强,”他对沈向洋说,“就是不自知。”
“真的?”
“你要是不相信,咱们就试试。”
“可我就是坐不住。”
“没关系,照我说的做。”
从这句话开始,每天晚上,两个人一同走进教室,占据一个角落。同学命令沈向洋坐在里面的座位上,而他自己坐在外面,拦住沈向洋出去的通路。
“我想出去一会儿。”沈向洋很快就坐不住了。
“不行。”同学斩钉截铁地说。
“我想去洗手间。”
“也不行。”
4个月后,两人一起考上了研究生。这一次,沈向洋超过他的同学,也超过所有的考生,成为全校的第一名。
毫无疑问,变化已经发生在沈向洋身上。这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可以看到的那些东西,甚至也不是那个“第一名”,变化还发生在他的内心:消极的图像离他远去,积极的图像回来了。
他后来是这样谈论那次转变的。
“那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件事。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很多道理,虽然说不上是大彻大悟,但也算是想通了。我整个人一下子变得很轻松。
“人这一辈子总是想证明一点什么。证明什么呢?有时候你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在那之前,我特别在意的是‘考试第一名’,要在每一次竞争中打败所有人。小时候在乡下,就是打败乡下人,后来到了城里,就想打败城里人。但是有了那次经历,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打败别人,得第一名,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重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我想说的是,即使一个有十足自信心的人,也不一定真的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一生都很感谢我的这个老师和这个同学。什么叫良师益友啊?这就是良师益友。他们两个人,一个让我认识到我的价值,一个让我证明了我的价值。明白了自己的价值,你的自信心就不会被恐惧打倒。”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jingdianmeiwen/896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