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的传说优美文章阅读
黑风夜话114 西城的传说(《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著名的桥段,多次被改编为舞台和影视作品。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城楼上下斗智斗勇运筹遣兵,惊险紧张扣人心弦。
诸葛亮一出祁山,和魏军都督曹真对峙,重新被启用的司马懿作为偏师攻占了战略要地街亭,十五万大军直扑蜀军粮草集散地西城而来。诸葛亮正为街亭失守而调兵补救,身边只剩下二千五百名老弱残军,西城危在旦夕。于是,诸葛亮命令大开四门,每门由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魏军见此皆不敢进,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自飞马远远望之”,“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山北路而退。”儿子司马昭怀疑:“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司马懿答:“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这就是“诸葛亮琴退仲达”的空城计,影视作品中还加了司马懿遥听琴音丝毫不乱的情节,以反衬诸葛亮的沉着镇定。问题是,司马懿麾下有十五万大军,西城只是四门小城,边攻城边警戒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实在不放心,可以派出一支敢死队杀入城中探探虚实,或乱箭威胁城楼也行。可司马懿什么也没做,直接退兵,行迹实在可疑。
诸葛亮故弄玄虚,司马懿以“诸葛一生唯谨慎”而选择撤军,是因为他当时根本就不想攻西城。司马懿在曹魏集团里属边缘人物,魏主忌其才但因大敌当前又不能不用,强大对手诸葛亮的存在是他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如果一举拿下西城打败诸葛亮,胜利来得太容易,班师之日也就是他再度闲挂之时。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因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魏主英明是第一位的。曹真大都督屡败于蜀军,而司马懿却一击而胜,这让曹某脸何以堪,好歹是人家牵制着蜀军,所以军功章上也有他的一半。曹都督可是皇亲国戚,又是主将,自然利益会更大,司马懿回去后就等穿小鞋了。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志向远大,他从汉魏禅让中萌生出政治野心,谋求的是更长远的利益,迅速打败敌手绝不会是最好选项。
如果当时是曹真、郭淮之流兵临城下,诸葛亮是绝不敢唱空城计的,伟大的计谋一定要有伟大的敌人来配合,这才是棋逢对手的千古名局。司马大事不糊涂,诸葛亮洞悉人心,知己知彼所以沉着淡定,空城计背后隐藏着十分丰富的人文信息。此后,诸葛亮从容撤军,司马懿也假装得知真相后发几句不如孔明的自嘲而不去追击,这种默契贯彻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全过程。其实,诸葛亮以“益州疲敝”之师骚扰祁山,本身就是以战养兵的生存之道,而且还可成全报先帝之殊遇的“鞠躬尽瘁”美名。所以当魏延提出分兵出子午谷威胁长安时,便以魏军有高人加以拒绝。对司马懿来说,祁山之战是边境自卫反击战,越是旗鼓相当越能声名在外、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最早提到空城计的`是晋人郭冲,他在“条亮五事”里写到,诸葛亮屯兵阳平(汉中),遣魏延等并兵东行,自己留万人守城。司马懿与魏延军错道,将与诸葛亮相遇城下。“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司马炎称帝后尊司马懿为晋宣帝)常谓亮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这就是空城计的出处,但陈寿在《三国志》里并没有采用,认为可信度不高。宋代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分析道,诸葛亮初屯阳平时,司马懿为荆州都督镇守宛城,他是在曹真死后才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在街亭打败马谡的是魏将张郃。司马懿曾有一次自宛城伐蜀,但遇大雨没到达西城。如此美妙的空城计原来只是个传说。
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个传说,因为这传说是上兵伐谋的智慧诠释,是对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塑造提升,失空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三国戏。历史加工成文学,文艺打扮了历史,历史和文化相得益彰,便是不朽的经典。
【西城的传说优美文章阅读】相关文章:
2.行路优美文章阅读
3.阅读文章优美段落
4.六篇优美文章阅读
7.夏雨优美文章阅读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jingdianmeiwen/2577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