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果里镇凤鸣村在元朝时被称为永乐村,清朝嘉庆年间改名为凤凰庄。清朝光绪年间,因为村南凤凰阁里的梧桐树上有凤凰鸣叫,村民因其吉祥而最终更名为现在的凤鸣村。像村子一样有着较长历史渊源的,还有于家的老榆木家具制作手艺,传到于昌雁的时候,已经至少是第4辈了。据桓台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老榆木家具制作工艺即将被桓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入第五批县级名录。
20X年12月25日,记者与文化馆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凤鸣村村头于昌雁的老榆木疙瘩家具制作厂,于昌雁和厂里的老木匠伙计们,用几十年前的老工具,再现了于家已流传百年的木工活。文/图 记者 张晓宁 通讯员 释修振
于昌雁自小在姥姥家长大,十四五岁才到了凤鸣村的爷爷家。那时候,他的爷爷已经是有三四十年经验的老木匠,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参加村里组建的木业组之前,就已经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当时村里时兴给人家“帮忙”,谁家要是结婚、盖房子,木工们就背上装满了工具的木头箱子到“主家”去开工。当时新房的门窗、桌椅板凳,大姑娘出嫁用的箱子等,都是木工们信手拈来的拿手好活。
于昌雁还记得,家里总是飘着纯天然的木质气味,院子里堆满了圆凳子、圆桌子等家具的成品和半成品,一天到晚回响着的锯子和锤子发出的声音,谱写成了全家人的生活节奏。在爷爷家住了两年,于昌雁也迷上了木工手艺,开始跟着爷爷做学徒。爷爷家的院子里有棵大枣树,他刚开始学木工活时,每天早晨一睁眼就跟奶奶一起锯木桩。被截成段的大木桩树皮还未刨去,“身上”还有自然生长的“木疙瘩”。木桩一头被材料垫高固定,一头被绑在枣树上的大木头压住,枣树上再吊上一块大石头,压在木桩上再上一道“保险”,木桩就被彻底固定好。奶奶坐着板凳握住大锯子的一头,于昌雁站着握住锯子的另一头,开始将一个个木桩锯成长板,一拉一扯之间,天色就从昼入了夜,日子从秋入了冬。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gushi/566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