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民本》教案范文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案设计

《论民本》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并正音。

  板书或投影生字和易错字词正音正字

  社稷粢盛桀纣圹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獭

  鸡豚狗彘庠序孝悌

三、阅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2、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不当之处。

  3、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学讨论。分别请同学串讲大意,要求直译。一名同学译完,其他同学可指出不当之处。教师适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板书。

  第一部分: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因此。

  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第二部分: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

  斯:那么,就。

  所欲与之聚之: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苟:如果。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部分:

  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不可胜诛:“胜”,尽。不能杀尽。

  壮者散而之四方:之,动词,到,往。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仓廪实,府库充: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莫以告: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后成为固定成语“出尔反尔”,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死其长矣: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赴死了。”

  第四部分:

  从而刑之: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刑,名作动,施刑。焉:疑问代词,哪里。

  乐岁、凶年: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驱而之善:引导他们向善。

  奚暇治礼义: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

  盍反其本:盍,兼词,何不。本,根本基础的东西,古时指农桑业,与“末”所指的工商业相对。译为“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树,名作动,种。

  衣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

  百亩之田:相当于现在三十亩左右。

  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颗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88763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