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课文《散步》的教案设计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25—128页。课文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小事,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比较阅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

  比较阅读。

  教学突破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

  2.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一些尊老爱幼的故事。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尊老爱幼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1.结合自己身边的故事,进入新课。

  2.自主合作探究。2.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加深理解。3.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理解。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约 分钟)

  二、自主合作探究(约 分钟)

  三、比较阅读,小结全文(约 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蕴涵丰富的优美散文,文中体现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成

  散步 分歧——

  母亲 走大路(承上)

  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启下)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是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体现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教学,指导学生做比较阅读,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从而理解文章主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研讨,加深对课文理解。课后摘抄精美句子,积累语言。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

  (1)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2)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第三自然段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换成“度过”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

  1.(1)各得其所:几个人的想法都得到适当的满足。 (2)水波粼粼:水波在阳光下明亮闪烁。

  2.不行。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个性练习设计

  1.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在这两难的情况下,“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当“我”决定走大路时自然委屈了儿子,但文中没有写儿子的反应。你认为当时儿子会有什么反应?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答案与提示:

  1.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儿子还小,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

  而母亲风烛残年,孝敬时间不可多得。应该将有限的孝敬时

  间留给母亲,这样也是对儿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2.合理即可。

  教学探讨与反思

  对于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朗读,不仅可以增加语感,同时也便于领悟文章感情;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下,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

  补充资料

  《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成)

  这篇文章的写作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的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而对孝却大加赞扬,说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的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我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的召集,全国像一家人来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分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85844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