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本课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条孕育了伟大民族的大江;一条蕴涵着丰厚历史的大江;一条充满了时代活力的大江。
3.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母亲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学好长江这一课,能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感叹,能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本课的设计思想
2006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33集记录片《再说长江》,引起了巨大反响,我看后也深深为之感动。我想: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再根据课标精神,整合出一堂比较优秀的课,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概貌及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二)学生分析
1.七年级学生对长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浅层次的,没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的启发、点拨和引导。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对长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了解长江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
2.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要有所注意,教学要详略得当。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了解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支流等等。
(2)了解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3)了解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地图建立起长江流域的整体感。
(2)通过音乐、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了解长江,增进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3)感受和理解长江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
(4)在对长江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五)教学方式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情境导入法、启发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前准备
收集长江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及视频),根据教材、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课堂系统
(一)课前探究设计
2006年,中央电视台热播了33集《再说长江》记录片,电视、报纸、网络对此都曾作过相关的专题报道,学生对此内容也较感兴趣。因此,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长江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母亲河──长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映有长江风景的《长江之歌》,师生一齐卡拉OK。把学生带进学习长江的氛围。
【承转】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展示】反映长江流域全貌的图片。
【提问】长江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像一条巨龙镶嵌在祖国的南部,源远流长。
【提问】如果说黄河的形状呈“几”字形,那么长江呈什么形状呢?
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形状,再画出长江的形状,从而得出长江呈“V﹢W”形状。
【引导】学习一条河流首先要了解它的主要概况:包括它的发源地、全长、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地形区、省级行政区、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的支流。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845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