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云霓》教案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目标的确定

  特级教师邓彤老师曾说现在散文教学存在四大弊端,其中包括机械化,无序化为避免这些问题,还原真实的语文课堂,我重新审视本文教学目标《课标》中曾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关照学情和板块重点笔者所带的两个理科普通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缺乏系统性把握,也很发怵,作为选修课文,本文所在的板块重点是“散文中的实和虚”,这几乎渗透了所有散文鉴赏的共性,它又像一把钥匙能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打开一扇门所以我以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应是:品味语言艺术,分析实写的场景和故事,从而探究鉴赏作者所寄托的“虚”的情理领会作者大爱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年“高考”,选拔画博士,他所出题目“深山藏古寺”当时有许多考生要么画寺庙,要么是菩萨,还有的画香客,徽宗都不如意,最后只有一幅画让他眼睛一亮,继而拍案叫绝,连声大叫“好!好!”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泓清泉飞泻而下,溪水孱孱,岸边有个老和尚在汲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好在哪里吗?

  明确:

  1.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2.没有直接画古寺,但能感受到古寺的存在,画意很好的体现了“藏”;

  3.体现了虚实相生的道理

  师总结:虚和实是在绘画艺术中比较常见,其实我们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它,今天就让我们插上鉴赏的隐形翅膀,一同走进国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文章《云霓》

  【用意】丰子恺先生是漫画大师,而本文与漫画有关;以画来导入,恰当巧妙;并且此问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并自觉地引出本课所教的对象

  二、检查预习情况

  明确:丰子恺简介及作品风格,本文写作时代背景,有关生字生词用ppt展示出来

  【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知人论世,以便解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解主旨,初步了解虚和实在本文中的运用和关系

  (一)师问:文章有哪些段落提及云霓,边读边思考,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明确:第4节:夏日天空的几朵云霓?摇驱除大旱的一丝希望

  第6节:书名号的云霓?摇一幅漫画的题目;一本画集的篇名;为这画集做的序文的题目?摇一词三题

  第6节:双引号的云霓?摇仅仅指天空中的云吗?它象征了什么,文中哪句话间接地告诉了我们的答案

  明确:“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态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

  追问:结合写作年代、时代背景讨论: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什么?几朵“云霓”又指什么?明确:大热和大旱,应该指上世纪30年代混乱不安宁的时代、百姓艰难的生活;作者特地加上引号,因为这里的云霓具有象征意义,与大旱年间天上自然的云霓一样,能够安慰、勉励艰难处境中的人们,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事物,它可以是像丰子恺的漫画、散文一样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扩充到人间的真情等等

  (二)适度拓展结合平时生活学习经历让学生谈谈在困境中哪些事物会给自己带来希望?

  明确:座右铭、美好理想、师长的鼓励、优异成绩、家的温情等等

  【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主观参与性,贯彻学生对散文作品个性化的解读,因此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有了现实意义,为下面理解实和虚的表现手法做好准备

  (三)师小结:云霓由空中看得见的云彩,到艺术作品的题目,再到它的象征意义,再到我们个性化的理解,慢慢地发觉这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师问:如果把文题直接改成《希望》,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太直白,没有文学玩赏的意味,可读性不强;以云霓为题,让人联想、深思,给人以蕴藉之美

  (四)师结合本板块知识重点,用ppt补充相关知识:虚和实的定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虚实的关系,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虚和实的运用:常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运用效果:烘托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以形象来感人,引发想象和联想等

  四、再读课文,鉴赏语言,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虚和实的有机结合

  (一)实是根本,散文中它往往有对人、物生动形象的描写,精读2.3.4三小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语言描写?这些描写的背后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和理?

  【用意】此环节以合作探究为主,四人一组,安排组长、记录、发言者各一位,目的是使阅读鉴赏真正落到实处

  明确:1.句式上善用对举的整句如室内凳子、桌子的温度给人的感觉,蜡烛、薄荷在高温中的变化,狗、人们对抗高温的表现,细致而生动地传达出“大热的苦闷”

  2.笔调是平实而亲切的,如话家常一般,轻松而有趣味,不乏幽默,如“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但这轻松幽默的语言中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和无奈,包含了作者对民生艰难的体恤和无限辛酸

  3.动词准确细腻、形象生动文中写云霓的变化,“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一连串动词的运用传神地表现出云霓的变化同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人们的心情,但云霓的起伏波动牵动的是求雨若渴的人们的心,云霓的变化过程就是人们心理的变化过程,高超非凡的语言恰当地表现了这一切

  3.多种修辞的运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的应用,深刻地再现了在干旱中人们挣扎的苦况,也寄托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担忧

  4.对云霓描写的安排前文用大量的笔墨写大热时的苦闷和大旱时的恐慌,对云霓却不着一笔,其实也是间接地烘托云霓对受难中的人何等重要,为下文云霓的到来呼之欲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用意】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始终抓住描写的语言,结合前部分对主题的理解,就容易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暗流,避免了对于语言艺术贴标签式的理解

  师鼓励:大家都谈得很好,从你们的合作探究中,我发现了你们的投入与自信;从你们的积极发言中,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与睿智,我更看到了你们头顶上的那朵灿烂的云霓,在它的牵引下,我相信大家的语文学习之路一定会走得更远!

  【用意】对学生良好的表现,教师要相机肯定和鼓励

  师总结:刚才通过鉴赏文中“实”这一系列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我们收获到许多的“虚”的存在,感受到其中隐藏着的人们苦闷与恐慌、灾难中人们对美好希望的执着,更感受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地忧虑虽然别人都已“不再回忆过去的旧事了”,而作者却要旧事重提;这是一种文人悲悯情怀的体现,是一种“大爱”的可贵精神,文章的背后站着一位充满了社会良知与责任感的可敬的艺术家社会历史当中,敢于在人民受苦之时披露时代丑恶,用文笔给人以希望,这样的艺术家还少吗?

  (二)带领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课文,再次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明确: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用意】为了避免对散文主题平面化的解读,而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时,就必须以教师能力来做铺垫,引导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引申当中,紧扣文本,避免邓彤老师所说的散文教学“往外走”的误区,并达成共识:文学不是万能的,就像云霓一样不能解旱文学艺术家们也都是在希望与绝望线上挣扎着的人,比如鲁迅,比如丰子恺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永远围绕着他们早在青年时代,丰子恺就受老师弘一法师的影响,皈依佛门他的思想既有超尘出世、静观人生的一面,又有爱国忧民、面向现实的一面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悲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在小结之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丰子恺的这两类漫画代表作品,让学生深入体会他的两面性教师也可以适当联系社会现实进行拓展,我们的社会正是需要一些不为自己专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行动呐喊的有“大爱”的人们

  五、总结全文(略)

  六、布置作业

  拓展:根据对本文虚实艺术的理解与鉴赏,对学过的文章进行分析,任选一题,写一篇近400字的短文

  1《虞美人》如何化虚为实,以实为虚;

  2《兰亭集序》由实到虚的运用;

  3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实虚的妙用

  七、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教学重点“实和虚的表现艺术”,力求达成学生对其深刻领会但我深知自己的学生限于知识概念化的了解,看似熟悉,实际是夹生饭;所以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我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立足文本,重在引导;首先以对文题的理解来作为切入口,牵一发而动全文,整体把握,在逐步归纳中,已形成对实和虚的初步理解;在教师链接、铺垫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并放手学生合作探究,透过形象艺术性的语言的表达缝隙来寻觅、加深理解作者大爱的情怀当然,为了避免生硬教学,我有意识地贯穿“与作品对话·阅读感知”“与作者对话·情感共鸣”“与自身对话·个性解读”“对社会对话·熏陶养成”的四原则,不知不觉中让探究文学艺术表现力和学生阅读实践有机地融合,最后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达成了教学预期效果!

  七、板书设计:

  飞向艺术的天空

  ——鉴赏《云霓》中的实和虚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79860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