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X年毕业就和新课程改革相遇了,大学里所学的教案结构和平时的教案基本一致。工作十几年来,也开设了几节公开课,但是对教案的结构内容没有仔细考究。通常是在已知的模式下撰写教案,也曾效仿过课题为“舞动的纱”的模式,将“快速跑”的课题写为“小鸡快跑”等。下面对教案中各个环节的内容进行再思考,同时梳理培训和自主学习后的收获。
首先,反思教学目标。审视以前的教学目标,确实是“空洞”,具有不可检测性。如,初一年级第一课时的排球教学目标描述为:1.学生能做出伸肘、压腕、提臂的正面双手垫球动作,在准确判断球的运行状态下能连续垫球5次以上;2.理解动作术语;3.有竞争合作意识。目标2“理解动作术语”中,并未指出哪个动作的术语;目标3“有竞争合作意识”不具体,如改为“第二轮竞赛成绩较第一轮竞赛成绩有所提高;两人合作练习时互相配合,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这样目标描述就更准确,更容易检测目标达成情况,以便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反思对教案结构中的各要素的理解。如,平时写教案,对“运动量”一栏不够重视,而一旦轻视这项内容,那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练习次数,运动强度等都失去了科学性,同时也不利于达成目标;课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第三,反思教案各个常规要素。如,通常对教案中“教学内容”后,我都会添加一栏“达成目标”或“内容意义”,这样写的目的是让自己对各项内容的安排进行周密的思考。其实这样写了以后,上课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练习时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综上,经过培训和自主学习对教案的思考更严谨,同时懂得了教案的价值意义;对教案的撰写更科学。课题要简洁明了,或是运动项目或是技术名称;教学目标设置要具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条件、标准、课题”要得以体现,一堂课的内容安排,手段选择等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置;教案的三段式“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格式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提倡的;教案各结构要素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所以不宜再添加或删减项目,同时对各个要素要做深刻的理解,并要有所思考,这样才能撰写出一篇科学的教案,为高效的体育课堂做好前期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692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