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
(2)同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
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
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
(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
(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明确:(略)
5.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四、理解文章
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能力提升
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蕙纕、兰茝、峨眉—高尚德行,灵修—怀王,众女—小人,绳墨—准则,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探究
你赞成屈原投江自杀这一举动吗?(在班内辩论,言之成理即可。)
七、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震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八、作业
课下熟读《离骚》全文以及译文,背诵诗中的名句。
【离骚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离骚》教案设计
2.离骚的教案设计
7.离骚教案设计稿
8.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3213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