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荷塘月色》的教案课件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荷塘月色》的教案课件

  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把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见其重要性。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荷塘月色》教学课件,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

  2. 联系作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3. 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课文分析及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寄情于景,情随景染,于月下荷塘静谧优美之中衬托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作者抑郁孤寂、欲超脱现实,追求宁静生活而不可得的烦躁心境。

  对全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分析课文结构层次从整体上把握思构脉络。第二课时深入介绍文章的语言艺术、创作技巧、统揽全文意旨,把握思想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思想脉络,归纳各部大意

  2. 循着作者的行踪,以游荷塘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把握写作思路和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 各自默读(限时5分钟)

  二. 播放课文录音或指名朗诵。(事后校正语音失误及评解朗读情感的技巧把握)

  三. 作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四.层次结构梳理与讲读分析:

  [教师启发]: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对全文进行一个解构,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8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要了解文章我们就得循着作者的行踪,以其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 让学生提取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洁明快、准确扣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散’的形式框架下把握‘聚’的主旨思绪。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游荷缘起  第1段:点明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点明心境:颇不宁静,定文章基调)

  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文章的眼,是全文的引子和根由,开篇就点明了此时的心境:‘烦躁、不安’, 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定下了一个忧郁孤寂的基调。要更好的了解颇不宁静,我们还得先说说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蒋xx正在发动叛变,大势搜罗革命人士,置原本早已乱成一团糟的中国陷入了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之中,作为一个“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知识分子,岂有不为祖国的渺茫前途深感忧虑,然而手无寸铁徒手上阵那也只是白耗精力,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怎能不去信步释怀,身于景而情所思,触佳境而感怀,愤然提笔以为枪而成词佳作。

  小结:第一部分: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

  月下抒感  第2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作者笔下的小路是什么样的?——1.曲折、幽僻、树多,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对景物的描写正是为抒哀愁之情创造情景,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2.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感受——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小结: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荷塘佳境  第4段:刻画荷塘美丽的景色。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比喻放在下一课时修辞部分讲授)

  形态美  1.荷叶:弥望的、田田的、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更见风致。

  2.荷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动态美  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荷波: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凝碧的波痕。

  静态美  5.流水:脉脉的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若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反觉呆板。“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静静地泻下来”突出了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达到意境的高度浓缩的美感。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景物描写上是阴沉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用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小结:三〈4-6〉描写荷塘佳境,由近及远由平面及空间,各方位的展示荷塘美景。

  追忆旧俗〈 7-8〉: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承接上文拓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猛将作者拉回现实之中,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四〈7-8〉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升华了文章的情感,进一步的表现了作者苦楚下的强乐心境。

  行踪:        家                                  荷塘

  (心境颇不宁静)     想起荷塘,欲游,排遣     (暂时超脱)

  寄托愁思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情感回归

  现实世界                               艺术世界

  情感互撞,情景交融

  〈正所谓“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金圣叹〉

  荷叶:田田的、亭亭的、风致

  月下荷塘   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似星星

  荷香:丝丝缕缕、渺茫如歌

  荷波:凝碧的波痕

  月下               月光如水

  荷塘     塘上月色   薄雾似纱             正写月色

  花叶若梦

  光影似曲

  黑影班驳

  荷塘四周   杨柳依依                侧写月色

  远山隐约

  联想采   采莲赋       淡淡的喜悦        踱步回家      心境依旧不宁静

  莲佳境   西洲曲       淡淡的哀愁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296310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