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2.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2.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写母亲为让儿子高兴,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
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3.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次阅读课文,欣赏课文,说说陶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人物形象的?
二、课文分析
1.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为了孩子她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但要做到这些是那么地不容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母亲的良苦用心。
2.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得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讨论归纳:
l为什么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地开,也不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气油。
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
l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3.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l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
l陶影爱抚的目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把原本无形的目光比喻成蚕丝,使之变得可感了,很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母爱如丝,绵绵不断。
l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面粉作比,符合人物的身份,很独特。同时面粉的白给人单调的感觉,也表现出陶影焦急的心情。
三、拓展
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吗?请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一厘米教案】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2364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