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模式。
4.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5.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忧郁而孤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也是一个让文人墨客尽书愁绪的季节。古代有很多诗句都是写秋天的,(跟同学们一起回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人对秋天都是寂寞悲凉孤独的感受,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对于秋天又是怎么样的感受?
二、作者介绍
1.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内心的“悲凉”也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郁达夫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也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形成了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三、解题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初步研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清”──清闲 恬静安谧
“静”──细腻 幽远 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 衰弱 萧条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写(第1、2自然段)
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赞美故都的秋。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秋味不及北国之秋。
五、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
1.朗读课文,仔细想想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
3、小结:概括得好。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
六、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
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学生阅读圈点)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
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 )
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3、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
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
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2221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