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想听故事吗?
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过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
师(出示整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
师:你真细心。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词每行的字数不相等,可以前我们学的诗,每行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所以每行字数不等。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问牌名。全题是《清平乐?村居》(将题目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
(生齐读)
点评:“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把发现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比教师直接讲词与诗的不同好多了。记得有4~~--育家说过:一个差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和发现的权力。
二、指导诗词,扫除阅读障碍
师: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读懂题目,你就读懂了一半。“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村居”就是乡村生活。
师: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拿起书,自己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读响亮了。(学生自读)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他读的时候,大家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读错“翁媪”,“媪”读成yùn)
师:嗯,不错,课后的三个字都读准了!只有一个词“翁媪”的“媪”没读准,该读什么呢?
生:“媪”ǎo。
师:这下对了,再读一遍,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媪”ǒo。看看这个词,“翁”什么意思?
生:“翁”就是老爷爷的意思。
师:对!那媪”会是谁呢?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
生:“媪”就是老奶奶。
师:对,“媪”左边一个“女”(相机板书)就是年老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媪”就是这对老年夫妻。记住这个词,咱们一起读“翁媪”。(齐读)还有谁想再读读这首词?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剥”读bō)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字字清楚。大家看词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
生:“剥”。
师:咱们班同学思维真活跃!一下子就找准了,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
生:bāo。
师:不错,在这里读什么呢?说理由。
(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读bāo,有人读bō)
生:我觉得读bō,剥皮嘛!
生:我觉得读bao,我们家都说剥bāo了皮吃香蕉。
师(微微一笑):看来这种意思大家都知道。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bāo。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要想吃莲子,当然都先把莲蓬的外皮给……
(生齐说:“bāo”了)
师:所以,这句就是“溪头卧bāo莲蓬”。你来读读这一句。(指名3个学生读)
(有两个学生读“莲蓬”的“蓬”读轻声,有一个读第二声。)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蓬”这个字他读的是轻声。这个词可以读轻声,也可以读第二声。在这首问里读轻声好,还是读第二声好?
(教师范读,学生一听纷纷赞成读第二声。)
师:为什么这里读第二声好呢?
生:这样听起来,感觉更好听,和上一句联起来更押韵了。
师:是呀,词讲究押韵。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上片(范读上片,突出韵脚)押ao,下片(范读下片,突出韵脚)押ng。“蓬”读第二声,更押韵,更有韵味,让咱们完整地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读出韵味来。(学生齐读)
点评:“莲蓬”这个单读时,“蓬”应该读轻声,可在这首词中应该读第二声。教师这里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听读中辨析,感受古词句尾押韵,富有韵律关的特点。
师: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生:我不知道“吴音”是什么意师:问得好!谁知道?生:“吴音”,吴地的方言。师: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工饶地区,春秋时代为吴国的属地。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还在说着“吴音”。比如,上海人早上见到你说:“你好!”(教师用上海话和学生打招呼)听吴音有什么感觉?
生(笑着说):我觉得语速好快,有点听不懂。
师: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
生:我觉得有点像唱歌一样。
师:是呀,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是“吴侬软语”,这就是“吴音”。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相媚好”?
生:我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是互相亲热。
师:解释得完全正确。你姓什么?
生(腼腆):我姓王。
师:我来跟王老师握个手,这个词很有难度,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大家踊跃发言,希望咱们班有更多的“王老"币”“张老"币”……(板书:媚)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
生:就是说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学生卡壳了,说不上来)
师(微笑提示):对!就像咱俩这样,正用吴地的方言在愉快地——
生:聊天!
师:连起来再说说看?
生: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懂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这里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无赖”是和《水浒传》中的高俅一样的无赖吗?读读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喜欢小儿什么?
生: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还不赶快谢谢你的老师。
生:谢谢“李老师”。
生:不用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无人举手)好,整首词中词语的意思读懂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
点评:这一质疑解词的环节,教师处理得比较智慧。“吴音”一词以教师补充讲解、示范发音让学生感受为主;“相媚好”——词在学生猜词义的基础上教师据形解字:“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无赖”一词,教师和贬义“无赖”作比,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是真正
体现了“教也多术也”“教学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2185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