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课文《口技》教案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文本解读与利用】

一、文本解读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人张潮(康熙时安徽歙县人,曾任职翰林院)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共20卷,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虞初为人名,西汉人,汉武帝时曾任侍郎。他曾根据《周书》写成通俗的周史,共有九百多篇,已散失。《汉书.艺文志》将虞初列为小说家后,后世常用他的名字作为笔记小说的代称。《虞初新志》所收篇章大多是真人真事,题材广泛。不少篇章采用小品文的笔调,写平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

  《口技》作者林嗣环,生卒年不详,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福建晋江人,好铁崖,顺治6年(1649年)进士。曾因事谪戍边疆,后遇赦,客死于武林(即杭州)。著有《秋声诗》、《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

  《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何,但他的这篇《口技》不仅没有写口技这种艺术的名称、特点、起源和发展,甚至连那口技人的状貌、衣饰、年龄、性别以至姓名都没写;他既没为口技人的表演鼓掌叫好,也没用华丽的词藻形容口技如何如何了不起,而是通过具体描绘,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了这篇短文,仿佛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受到深深的感染。所以张潮认为《秋声诗自序》是“奇文”,其评语是:“绝世奇文,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完),辄浮大白(就喝一大碗酒)。”

  《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文章先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为下文叙述精彩的表演作铺垫。主体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描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主要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景。第二段写口技人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第三段写口技人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情绪的变化;第四段写口技人表演一场大火突然而至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和动作。最后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首尾呼应。

  本文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

  首先,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全文先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形,交待口技表演者和演出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为下文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主体部分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着重描绘两个场景: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发生在这家附近一场大火的情形。这两个场面的描写同样层次清晰,逐层推进:由较小的波澜逐渐推进,形成一个较小的高潮,一步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高高渐渐降落,让听众的紧张情绪松驰下来;突然一声“火起”,使听众猝不及防,忘记了是在听口技,想从大火包围中冲出去,从而将口技表演推向高潮。作者的描绘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擒有纵,变化多端,逐层推进,层次清晰。课文最后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待表演者的道具,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其次,正面描写惟妙惟肖,侧面烘托恰到好处。先看正面描写。首先,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高忽低,节奏忽缓忽疾,构成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地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其次运用许多表现音响的词语,如“鸣”、“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来表现口技艺人摸拟的声音之传神。再看侧面烘托。作者在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反应,不仅突出了口技的高明,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此外,交待口技表演的场面、道具的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也巧妙地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本文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既领悟这种手法的神妙,又力求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第三,语言简练但贴切传神。全文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却把口技表演的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描绘得淋漓尽致。如,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写声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各种声音,罗列各种声响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为了证明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还长之外,还有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排比句的运用也使本文的描写精炼。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学习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句式来准确地表达内容。

二、文本的教育价值

  作为文言名篇,又是文化艺术单元的一篇重要的文章,本文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体会口技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技并学习艺术家对事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激情;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2、知识与能力目标:自主搜集口技的相关资料,对口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有所认识和了解;自主搜集《虞初新志》和本文作者林嗣环的相关资料,对《虞初新志》和林嗣环有所了解;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熟读成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出情感韵味,增强文言语感;能采用恰当的方法(如文脉法、线索法)速背课文;能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能对课文的美点、亮点作出一些鉴赏;能用学到的方法进行适当的迁移。

  3、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搜集相关材料,借助工具和注释自主理解文章大意,主动和他人和媒体合作,主动质疑探究,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摸,在吟诵中玩味”;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21140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