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观 人生的感慨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1418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