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初中语文喻理诗和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初中语文喻理诗解题技巧之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

  【喻理诗解题技巧之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妙效果。还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全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初到长安时献给当时大诗人顾况的,顾况大为赞赏,为之改变态度。究其因,正是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诗的嗟赏,而忘了诗中颈联犯了合掌之忌。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一道题:颈联是千古传颂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解答前应作如斯考虑: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总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是写了对草的恋恋不舍,不经意的使人联想到生命诚可贵。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关键的内容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进行了解的。掌握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这些重点知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

  读文段: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初中语文喻理诗和文言文的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关于诗的解题技巧

2.文言文语音和文字

3.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4.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比喻雪的诗句文言文

6.初中语文诗歌解题技巧之诗眼

7.和文友诗词

8.如何复习现代文诗歌和文言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6065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