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习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习并掌握。也因此,2004年《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

  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

  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 断起来并不难,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

  (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4443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