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师逐句翻译,讲得辛苦;学生逐字记录,学得厌烦。因此,如何能将“少教多学”应用于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就成为了亟待思考的问题。就此,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采用多种策略,促进提前预习
课前预习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和需要攻克的新知识区分开来,上课听讲时便能有的放矢。因此,我采取了以下两点做法促进预习。
1、以解释文言加点字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其解释文中的实词、虚词,并要求按照会与不会进行分类标注。如此操作,可帮助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进行预习的学生学会如何去做,将原本不易检查的预习有形化,能促使其养成预习的习惯,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课本剧、讲故事、配插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不会预习的学生确实存在,而不愿预习的学生却占了更大部分。直接要求预习,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但如果变换形式,让其根据课文内容演课本剧、故事接龙、给文段配图,他们往往兴趣盎然。要完成这些活动,前提就是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这种再创作也有利于体悟作者的感情。
具体来说,演课本剧适合篇幅较短的记叙文,较为简单的场景、情节和人物关系,既不至于给学生带来额外的排练负担,也比较适合当堂呈现,如《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接龙则适合篇幅较长的记叙文,如《苏武传》;给文段配图适合写景类散文,如《赤壁赋》。
二、抓住新奇之处,提高学习兴趣
德国戏剧家、美学家莱辛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也会更有动力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但文言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如何挖掘兴趣点?我的经验是,要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新奇之处。
1、让学生自己查找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并当堂介绍。“少教多学”的理论认为“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新课标则提出“要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等,就是学生能通过查资料学习的知识。全由教师讲授,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丧失自主探究的能力。况且,这类内容往往有着极强的故事性,读来易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巧借课文细节,补充课外知识。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对于增长学生的见闻、激发学习的兴趣、调整课堂的节奏,都是有利的。如《荆轲刺秦王》文中“则虽欲长侍足下”一句里有“足下”一词,上课时不应仅限于告诉学生它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而应适当拓展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又如《苏武传》“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一句,可简单讲解其医理的奇妙之处。
三、学生讲解课文,教师纠错强调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通过听讲,两周之后学生学到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可以保留10%;通过声音、图片等方式,可以达到20%;通过示范,可以记住30%;通过小组讨沦,可以记住50%;通过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因此,在课前已进行过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会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文中的部分疑难问题,然后让其进行展示讲解。而我负责纠错、补充和强调。
四、译读诵读品读,读出文言韵味
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个弊端,容易把文章作为古代汉语的材料,着力于讲解文言词汇。钱梦龙先生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言蔽之,有‘言’而无‘文”’。如此授课,不仅枯燥乏味,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割裂了语文教学的“语文昧”;更重要的是,一节课下来仅仅完成了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个维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收获单一扁平,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完成了译读之后,诵读和品读,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有的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或处世之道,如《游褒禅山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等。这类文章适合细细品读,品味语言、评价人物、总结道理。这样的深层次教学,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五、课后及时整理,举一反三
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及时地复习与巩固,又为日后读懂同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贯彻落实“少教多学”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而非局限于包办式、灌输式的讲授。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更有趣味、更有方法、更有效率,从而真正进入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
【高中文言文少教多学的方法初探】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281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