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从任渊代表性名著《山谷诗集注》,可见其清晰而深刻的政治见解。任渊注山谷诗是有研究心得的,他不仅解释字面意义,寻求出处,而且在体例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作品的编年考证,提供历史背景资料,探究主旨,阐释诗意,以推求原本立意之始末。
【关键词】 任渊 《山谷诗集注》 钱锺书
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特色的,因其被推尊为江西诗派的领袖,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巨大,故其诗集在宋代即有三家注本传世。《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收黄庭坚之诗始于元丰元年(1078),任渊注;《山谷外集诗注》十七卷始于嘉祐六年(1061),保存了黄庭坚青年时代的诗作及其删去的作品,史容注;《山谷别集诗注》两卷为补佚之诗,史季温注。这样使山谷诗注合为完璧。注山谷诗的三家均是宋代蜀中学者。任渊根据北宋最早流传的《豫章集》重新系年编次并注释,原名《山谷诗集注》。任渊有引言曰:“近世所编《豫章集》,诗凡七百余篇,大抵山谷入馆后所作。山谷尝仿《庄子》,分其诗文为内、外篇。此盖内篇也,晚年精妙之极,具于此矣。然诠次不伦,离合失当。今以事系年,校其篇目,各如本第。其不可考者,即从旧次,或以类相从。诗各有注,离为二十卷云。” ① 自史容《山谷外集诗注》流行后,遂通称任注为《山谷内集诗注》。在三家注中,任注具有首创意义,而且学术水平较高,陈振孙评价说:“大抵不独注事,而兼注意,用功为深。” ② 更兼生活于南北宋间,如《后山诗注提要》所言:“去元祐诸人不远,佚文遗迹,往往而存,即同时所与周旋者亦一一能知始末,故所注排比年月,钩稽事实,多能得作者本意。” ③ 任渊的生平事迹,迄今仅有《四库全书总目》极简略的记述,尚待钩稽补正;自北宋以来即有学者对任注指责批评,值得进一步辨析;任注的学术意义,则尤待给予历史的评价。兹谨就以上问题,试述一得之见。
一
任渊的事迹,史传无记载。许尹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作《黄陈诗集注序》简介注者云:“三江任君子渊,博极群书,尚友古人。”又云:“子渊名渊,尝以文艺类试有司,为四川第一,盖今日之国士天下士也。”以此可知,任渊名子渊,三江人。关于“三江”,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于四川新津县云:“三江,县东三里有三江上渡,又东二里有三江下渡。志云:大江之水,自崇庆州流经县北十里,曰白马江,绕流县南一里;又东与二江下流合,故曰三江。” ④ 《山谷诗集注》作者自署“天社任渊注”。关于“天社”,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二云:“天社山,在新津南三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 ⑤ 据此,任渊为四川新津县人,“三江”、“天社”乃新津县南之小地名。新津在成都南百余里。
在《黄陈诗集注》自序里,任渊说:“始山谷来吾乡,徜徉于崖谷之间,余得以执经焉。”执经,指执经书,从师受业。黄庭坚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七月自戎州(四川宜宾)谪所舟行前往青神县探望姑母,八月底至冬月住在四川青神等地。新与青神邻近,任渊从黄庭坚学诗当在其少年之时。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渊在四川双流县任,距其从师于黄庭坚已六十二年。若以执经之年任渊为十岁,则为双流县令时已七十二岁,过了休致之年。因此可推测:任渊约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约卒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享年约七十四岁。
《山谷诗集注》初稿完成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任渊在自序里言及师事黄庭坚之后,“暇日因取二家(黄庭坚与陈师道)之诗,略注其一二。第恨寡陋,弗详其秘。姑藏于家,以待后之君子有同好者,相与广之”。此年任渊约二十一岁。书稿经多年的增补修订,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许尹摄蜀帅时作序并支持在蜀中刊行问世,即黄□所称之“蜀本诗集注”。
许尹序称任渊“尝以文艺类试有司,为四川第一”。《山谷内集注提要》以为任渊“绍兴元年乙丑以文艺类试有司第一” ⑥ ,疑误。绍兴元年(1131)为辛亥,而且此年宋高宗逃至越州(浙江绍兴),未遑开科取士。《文献通考》载任渊“绍兴乙丑类试第一人” ⑦ 。《宋史·高宗纪》:绍兴十五年(1145)四月“赐礼部进士刘章以下三百人及第、出身” ⑧ 。南宋初年时值战乱,原礼部科举考试,分别由各路举行,称为“类省试”,稍后罢诸路类试,但因川陕两道地理条件特殊,距离行在遥远,故特准仍举行类试。地方类试第一者,可等同于殿试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任渊在四川类试第一,进士及第,自此进入仕途。此时他约五十五岁,可谓及第已老。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述:“蜀人任子渊好谑。郑宣抚刚中,自蜀召归,其实秦会之(桧)欲害之也。郑公治蜀有惠政,人犹觊其复来;数日乃闻秦氏之指,人人太息。众中或曰:‘郑不来矣!’子渊对曰:‘秦少恩哉!’人称其敢言。” ⑨ 由此可见任渊思维敏捷和刚正率直。郑刚中为四川宣抚副使,治蜀有方略。《宋史》卷三七○《郑刚中传》:“秦桧怒刚中在蜀专擅……因召刚中。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宋史》卷三○《高宗纪》载:绍兴十七年(1147)七月“召郑刚中赴行在。……以徽猷阁待制知成都府李璆权四川宣抚使”。据此,陆游记任渊之事在绍兴十七年,时任渊当在四川制置使宾幕。
近世文献学家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四辑有任渊佚文十篇,其中一些佚文留下了任渊晚年仕历的线索 ⑩ 。绍兴二十八年(1158)王刚中以中书舍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次年四月到任。他到任之初谒成都城南蜀汉先主庙并诸葛武侯祠,决定重修祠庙。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又葺治祠院,培植花木,既成之日,王刚中命任渊撰《重修先主庙记》。任渊论述蜀汉的历史意义云:
惟蜀先主昭烈帝,以宗胄之英,负非常之略,崎岖奔走,经理四方,最后伐刘璋遂有蜀汉。盖将凭借高祖兴王之地,建立本基,然后列兵东向,诛有罪而吊遗民,以绍复汉家大业。其理顺,其辞直,非若孙、曹氏之自为谋也。当是时丞相忠武诸葛侯实左右之,人品意象,高远英特,骎骎乎伊、吕之间。应变机权,本于道德。内修综核之政,外举节制之师,欲以攘除奸凶,混一区宇,不负其君付托之意,可谓社稷臣矣。彼其臣君,仗义而行,正大如此;是以海内之士,心与而诚服之,举无异论。
南宋时四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任渊借蜀汉之事阐发了正统观念和君臣关系,其现实寓意是很明显的。作此记时,任渊在王刚中幕下,秋季他受命任双流县令。双流在成都南五十里处。任渊《双流县城隍庙记》云:“绍兴二十五年(1155)有因其(城隍庙)颓圮,改筑治西南者,令长亟易,邑居不宁,父老以咎。傥在是后二年,眉山李焘仁甫来令兹邑,始复其故,栋宇像设,既已具体,仁甫去为宾幕。予以无能,猥嗣其事。”史学家李焘于绍兴二十七年任双流县令,三年任满,时为绍兴三十年,由任渊继任。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宋高宗诞辰,任渊以地方官身份作了《天申节功德疏》向皇帝表示祝颂。岷江水利工程自新都与双流一段新开江是关系到两县及成都灌溉的重要工程,任渊在绍兴三十一年冬采取分段包干、责任分明的方法,革除传统积弊,亲自带领数千民工浚河修堰,于次年春完工,表现出经理事务的卓越才干并作了《双流昭烈庙碑阴记》以志此事。此年任渊约七十一岁,已到了休致之年。《文献通考》记任渊“仕至潼川宪” 11。潼川原为梓州,北宋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治所在潼川府(四川三台)。宪为宪司的简称,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事,负责处理本路疑难大案、劝农,代表中央考核官吏。任渊官潼川宪,已应休致,是否终任,已不可考,大约不久就下世了。
任渊的著述今存《山谷诗集注》二十卷,《后山诗注》十二卷,《山谷精华录》八卷12 。另有《宋子京诗注》已佚。其文集《沂庵集》四十卷亦佚,存佚文十篇 13 。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shi/894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