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二十几年前写的一本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唐代诗歌的面貌描述出来,尽量做到符合历史事实。我是从三个方面着眼的,一是展现唐诗发展的过程,它不同时段的特点;二是它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关系,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三是它艺术上的成就,各个诗人群落、几位主要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探索。特别是这第三点,使得对于唐诗发展风貌的描述与以往的唐诗研究有了一点不同,例如,提出了杜甫属于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一位诗人,提出了在这个过渡期中,大历诗风的萧索寂寞情调(关于这一点,后来蒋寅先生做了更为深入的、十分精彩的论述),重视李商隐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等等。这些描述,是否真的符合于唐诗的史实,当然有待于读者去判断。
对于诗歌发展史的描述,存在着多种可能的视角。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取舍,不同的取舍也就必然的呈现不同的面貌,给出不同的评价。例如,可以从唐诗中读出思潮史,从唐诗中读出风俗史,从唐诗中读出心灵史,从唐诗中读出其时人们的生存状况、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趣味所在等等。对于作者与作品的解读,更是存在无数种可能。每一个解读者,都不可避免的会在解读过程中加进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记忆、自己的趣味。我不是说可以离开作品而天马行空构想(此一种之解读法,是存在的),我是说,诗这种文学式样,容量是很大的。它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有的作者的作品尤其如此。王蒙先生是解李商隐诗的高手。有一次他从李诗说到诗的感情抽象化问题,说:
有的诗有背后,但有的诗本身就表达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升华出来了。悲哀就是悲哀,可以是为失意而悲哀,为失恋而悲哀,也可以是为老病而悲哀,为离家而悲哀,也可以是为人生中的各种挫折或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而悲哀,总之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悲哀。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shi/375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