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句》赏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杂曲歌辞·别离曲》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赋得暮雨送李曹》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施肩吾--《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赏析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陆畅--《惊雪》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注释
1. 怪得:奇怪,怎么。
2. 晖:阳光,这里指月光照射。
3. 宁:难道。
4. 许:如此,这样。
译文
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
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
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
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释
①闻道:听说。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解兵:放下兵器。
②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③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翻译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
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
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
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
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赏析
这首反战,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诗通过写闺中怨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切和同情。此诗构思奇巧,尤其是中间写闺中少妇和征人相互思念的两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以月为媒介写每当月夜,两地亲人都相互怀念,共看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在战争年代,千千万万亲人分离,都是日思梦想。末句突出表达了征夫和思妇的.心愿: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使人民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
刘采春--《啰唝曲》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赏析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那年离别日”是这组诗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毛文锡--《临江仙》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然。
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鱼灯风飐碎,白萍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注释
1.银蟾:月亮。
2.楚江:流经楚地的长江。
3.飐:风吹物使其颤动。
4.清商:古代民乐简称。
5.朱弦:瑟弦的美称。
赏析
迷蒙的月色,迷蒙的烟寸,迷蒙的灯影,迷蒙的花香,心上人呀,你隐在这迷蒙的境界里,这迷蒙的境界有许多迷蒙胧的故事。黄陵庙中祭祀着大舜的两个美丽的妃子,她们依然含泪企盼夫君归来吗?楚王梦游高唐遇到的那位巫山神女,依然"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吗?还有湘水之神,那多情的湘夫人,依然在弹奏在弹奏着哀婉的锦瑟吧?心上人呀,你隐在这些迷蒙而凄艳的故事里。但我苦苦寻觅,却寻不到你,你真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呀!云散了,天晴了,消散了那迷蒙的境界,消散了那迷蒙的故事,也消散了你的身影,我的希冀……
【关于送别的诗句赏析】相关文章:
1.关于送别诗句
2.关于送别的诗句
3.关于送别类诗句
4.关于送别的诗句
6.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7.关于雪的送别诗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shi/2358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