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寺人披见文公》原文翻译作品欣赏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寺人披见文公》原文翻译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寺人披见文公》写寺人披说服了晋文公,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动乱的事情。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虚心纳谏,晋文公正是具有了这些品德才逃过灾祸,并终成霸主,而这也是《左传》所宣扬的为君者的美德,并成为后代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标准。

  【原文】

  《寺人披见文公》

  出处:《左传》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1)。寺人披请见(2)。公使让之,且辞焉(3),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4)。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5)。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6)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7)。若犹未也,又将及难(8)。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9)。蒲人、狄人、余何有焉(10)?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11)。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12)?”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13)。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14)。

  【注释】

  (1)吕、郤:吕甥,即前篇的阴饴甥。郤芮,晋大夫,都是晋惠公的亲信旧臣。晋文公逃亡在外时,惠公要杀死他,所以文公即位后,吕、郤都怕被逼害。畏逼:害怕遭受迫害。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2)见:谒见。

  (3)使:派人。让:斥责。

  (4)一宿:隔一夜。女:同“汝”,你。

  (5)田:打猎。中宿:隔两夜。

  (6)袪:衣袖。

  (7)入:回到国内。其:在这里表示推测语气。之:指为君之道。

  (8)及难:遭遇灾难。

  (9)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尽多大力量。

  (10)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11)齐桓公置射钩:鲁庄公9年,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战于乾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

  (12)刑人:这里是披自称,国披是受了宫刑的阉人。

  (13)潜:秘密地。

  (14)诱:诱骗。

  【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却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简析】

  “读史使人明智。”从历来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应该已经读出应该怎样对待前年的仇敌。个性化的语言使我们看出了晋文公的宽容大度,捐弃前仇,化敌为友的胸怀。而寺人披又是随机应变,机智善辩,足智多谋。对于晋文公,以前自己的攻打对象能够毫无保留的诉说自己所知的情报,体现了待人的真诚,是何等的为人境界!文章虽然不长,但是精简的笔墨描绘将来龙去脉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

  评价寺人披

  重耳归宫,晋国换主,原文写得不露声色、平淡无曲,难道真的如此风平浪静、相安无事、皆大欢喜、群臣恭贺嘛?答案显而易见。恐怕有些人沾沾自喜,坐等封侯赐赏;有些人居功自恃,心怀鬼胎;有些人战战兢兢,寝食难安;有些人图谋不轨,蓄意谋反......每个人心里想的都不一样,这个时候恐怕人人心里都绷着一根弦,表面不漏声色,内心风起云涌。这时的晋国恐怕是乌云重重压境,万一处理不当,恐怕暴风骤雨倾袭,晋国治乱难料,前途未卜。其实寺人披其后的辩词中也可略见一二“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可见局势不稳也。不过,从现在看来,我觉得那种局面挺有意思的。旁观者便可说风凉话,而身处其中之人,冷暖自知吧。

  所以,寺人披未必是大摇大摆的走到公宫,告诉重耳“我要见你”,或许他睡不着觉,吃不进饭,听不进话,整天坐着想啊想、思啊思、愁啊愁也不一定,然后实在没办,既然陷入死地,干脆孤注一掷。所以这个两次杀重耳未遂的人去见重耳时,背后可能藏着极大的勇气、卓绝、惶恐与智慧。

  然而也可能恰恰相反,那时有些人的考虑、想法、行为,现代人根本无从理解,只能叹一句“不可能吧,怎会有这样的人,杜撰历史吧”。或许当时他丝毫没有惶恐和卓绝的必要,他就认为认为自己毫无错误,只是尽职尽责,你怪罪于我只能说明你是昏君、是非不分,就算自己无辜被“昏君”杀死又何惧,死生皆命也,他拥有的全然是勇气、智慧和一腔正气。不过我觉得从他后面的语言来看,他当时得心情更像是这一种。不过,不管寺人披主观是怎样的态度和想法,客观事实是他此一行生死未卜、前途难料。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这不就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处理方法吗,或许他们还没有寺人披那样的得罪重耳,就如此猴急、恐惧,更加凸显寺人披的与众不同的'选择,超人的勇气和信心。

  再来看他的辩词,“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我觉得这更像是责备,潜台词“你说你这个老东西年龄这么大了,游历了一番了,回到国家连为君的道理、方法、原则都不知道,白活了一生。再不让我来教导教导你,你又要遭遇灾难了,还不感谢我。”当然寺人披就算在内心中也绝对绝对不会用如此不敬之词,他应该是一个忠君、敬君观念相当强的人,但我又觉得他的忠和敬和介之推的有所不同,待后述之。在此戏谑古人了,不过他的大概意思该如此吧。甚至暗示没有我你将有灾难了,你必须得见我,因为我好像知道了点什么似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322412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