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三吏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吏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三吏·潼关吏》通过与潼关史的问答,反映了当年哥舒翰失守潼关情况;诗人告诫守关将士勿轻易出战,表露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吏潼关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三吏潼关吏原文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吏翻译: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潼关吏字词解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二句: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城,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关吏主旨:

  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潼关吏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溃关遂失守。”

  杜甫在公元758年六月至公元759年秋,任华州(今华县)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公元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潼关吏赏析: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吏潼关吏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三吏原文及翻译

2.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3.《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4.杜甫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5.石壕吏翻译和原文

6.石壕吏原文与翻译

7.潼关吏杜甫翻译原文

8.杜甫的三吏原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310782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