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博学之,审问之
【原文】
博学之①,审问之②,慎思之③,明辨之④,笃行之⑤。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⑥;有弗问③,问之弗知⑦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⑧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注释】
①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②审问,详细地问。之,指问的对象。③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④明辨,明确的分辨。之,指辨的对象。⑤笃行,踏踏实实的实行。之,指行的对象。⑥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能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了解为“不学则已”。措,搁置,终止。以下四句仿效此句。 ⑦知,懂。⑧弗得,指不得结果。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
(1)明辨之 (2)笃行之 (3)有弗学
(4)弗措也 (5)果能此道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
(1)
(2)
3.本文指出人们学习、工作的五个环节,即 、 、 、 、 。并且还要对每个环节下一番功夫,以达到“ 、 ”的境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文中指出的这五个环节,对每个人迈向未来的既定目标将起到什么作用?
5.文章中最能启发你的'是哪句话?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参考答案
1.分辨 踏踏实实地 不 放下 方法
2.(1)别人学它一次就会,我要学它一百次;别人学它十次就会,我要学它一千次。(2)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3.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4.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对每个人迈向未来的既定目标将起到不可缺或的作用。
5.(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
1.解释
(1)笃:坚定 (2)思:思考 (3)辨:辨别 (4)行:实行
3.上文中与“笃行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文学常识】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参考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赏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3.博学之原文及翻译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880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