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籍《野老歌》原文翻译赏析
张籍《野老歌》赏析
【原文】
野老歌——[唐]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 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 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 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 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释】
《野老歌》:一作《山农词》。
输入官仓化为土:这句话是说官仓粮食积压太多,时间久了,腐烂变成了灰土。
岁暮:一年到头。
空室:指老农家苗稀疏故收获少,但因税多输入官仓化为土,所以家中没有粮食。
橡实:橡树的果实,可以吃。
西江贾客:指广西做珠宝生意的商人。西江,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广西苍梧县合流,东流称西江,这里指广西。贾客,商人。
珠百斛:形容珠宝很多。斛(hú),量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后来又以五斗为一斛。
长:经常。
【翻译】
老农的家居住在山里,家境贫寒,仅仅依靠耕种三四亩山田维持生活。地少税多,全家人无法填饱肚子,可是送进官府仓库的粮食却因积压太久而腐烂变质,化为灰土。一年到头,家中剩下的只有锄头、犁耙靠墙放着,没办法,只好招呼孩子们去山上捡橡树籽儿回来充饥。西江船上的富商们,珠宝都要用“斛”来计算,连船上养的狗都经常吃肉。
【赏析】
张籍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时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四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终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张籍出身贫寒,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张籍还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也颇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作品有《张司业集》。
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健将之一,“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之精神与元、白相通;而具体手法略有差异。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意激而言质”,篇幅亦长,故不免有尽、露之疵累。而张籍的乐府,如这首《野老歌》作法就不同。
在作品中,诗人截取了一家典型而又普通的农户,集中笔墨描述了他家苦难的生活。老农家住深山,薄田数亩,去掉赋税,常年食不果腹,不得不上山去捡拾橡树籽儿充饥度命,而官府粮仓里的粮食却因长期积压而腐烂变质,化作灰土。再看那些商贾富豪们,珠宝百斛,狗都长年食肉,这是何等凄惨又令人触目惊心啊!
作品按照韵一律的转换可分为三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意思,开门见山,写老农终年辛劳而不得食。五六句为一层意思,写老农为了活命,不得不领着孩子们上山采橡树籽儿充饥。七八句为一层意思,采用对比手法,描述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平等现实。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在这四句诗中,“山”字两次出现,意在告诉读者这位老农是一位山农,这首诗也因此另有一题叫《山农词》。老农躲避在深山原本就有因贫困而想逃租之意,怎奈安史乱后的唐王朝正处在多事之秋,财政困难,封建剥削无孔不入。即便逃避深山,也难逃税役,正像晚唐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一妇》中所写的那样:“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因此,尽管老农的山地原本就不肥沃,并且又只有 “三四亩”,收成是微薄的',可也难以逃避沉重的赋税。全家人只能面对“不得食”的残酷现实。在这里,诗人以“化为土”与“不得食”构成鲜明的对比,进而揭露了当时黑暗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读之令人触目惊心。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承接上文,铺叙事实。全家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去了交税,到头来,落得个“岁暮锄犁傍空室”,为了生存,老农不得不“呼儿登山”采摘橡树籽儿充饥度命。“呼儿登山收橡实”,极其富有生活气息,它令人想象到老农一家老小倾巢出动,攀山越岭遍野里寻找“橡实”的情景。看似写实,实则蕴含一着诗人对社会制度的不平与对老农的深切同情。手笔非同凡响。
作品的末尾两句是诗人内心不满的直接抒写,是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的揭露。人只能吃“橡实”,而狗却“长食肉”,这是多么经典而又深刻的嘲讽啊!对比鲜明,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作品主题表现的如此深刻,首先取决于选材的典型性*。作品中的老农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中极其普通的一员,是处在社会最底层人群的一个缩影,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尽管躲避在深山老林,也难免过着食不果腹的极其穷苦的生活。其次是取决于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其一是老农种地却“不得食”,而官仓里的粮食却多的用不完,积压成“灰土”。其二是老农种田还要吃“橡实”,而“西江贾客”“珠百斛”去且不说,就连他们养的狗都要“长食肉”,贫富悬殊,社会的极其不平等现象被突出到了极致。
【关于张籍《野老歌》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7.《野居》原文翻译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763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