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唐太宗论弓原文翻译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唐太宗论弓原文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庙号太宗。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早年随父李渊征战天下,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政变”夺权称帝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虚心纳谏,经过主动消灭割据势力,在国内厉行俭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兴盛,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

  上①谓②太子少师③萧瑀曰:“朕④少好⑤弓矢⑥,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⑦,乃曰‘皆⑧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⑨,则脉理皆邪⑩,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15)悟向⑾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⒀,数延见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

  1、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

  2、谓:对...说,告诉。

  3、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

  4、朕:皇上的自称,我。

  5、好:爱好。

  6、矢:箭。

  7、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8、皆:全、都。

  9、直:笔直

  10、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11、向:从前的。

  12、务:事务。

  13、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4、数延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数(shuò),屡次。延,邀请。

  15.始:才。

  16、直:竖直。

  唐太宗论弓矢译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唐太宗论弓矢赏析

  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他以民为主,聪明,虚心受教,他不高高在上,关心民间疾苦,关心人民,善于治理国家,并且明智,能辨别是非,尽职尽责,善于自省,善于纳谏,非常开明,是一个能为百姓着想的君主,举一反三。是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学习道理并且实践的人。

  唐太宗认为民是治国之本。他说:“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本文所揭示的他的英明主要表现在:

  1、善于自省;

  2、善于纳谏;

  3、关心百姓疾苦。

  王羲之( 321-379 ),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后徒居山阴( 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 王右军”。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给人以静美之感。他所书的《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诗歌会的人共作诗37首。

  王羲之借助酒兴,为所作的诗写了一篇序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世人简称《兰亭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清新自然,虽多用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其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系行书,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此书法作品是王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据说,王羲之后来重写《兰亭序》,都不及第一篇书法作品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兰亭序》推崇至极,曾命人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其中《兰亭神龙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昭陵地宫石门被封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世间之时。

  《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书法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太宗论弓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唐太宗论弓矢原文翻译

2.《唐太宗论止盗》的原文及翻译

3.中考文言文唐太宗论弓

4.《唐太宗论弓矢》原文及答案

5.容斋随笔·卷七·檀弓误字的原文及翻译

6.公输原文及翻译原文翻译

7.弓与矢原文及译文赏析

8.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39898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