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①。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②。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③。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④。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⑤。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⑧。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⑨。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⑩。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 ①由余:春秋时亡命入戎任职,后被秦穆公看上,穆公设法使其投奔秦国,任为谋臣,助秦灭了十二个戎国,扩地千里。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原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把他作为晋献公女儿陪嫁的奴仆送往秦国,后逃亡入楚,为楚俘获。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赎回他,并任用他为大夫。蹇叔:原是歧(今陕西歧山)人,旅居宋国。后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聘他为上大夫。丕豹:原是晋国大夫丕郑之子,因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逃至秦国,穆公任他为大将。公孙支:字子桑。先在晋国,后入秦为谋臣,官任大夫。
②商鞅:原卫之庶公子,姓公孙,一称卫鞅。后入秦,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以商於之地封鞅,号曰商君。殷盛:富足兴旺。百姓乐用:人民乐为国家效力。
③昭王:即秦昭王嬴则。范睢:战国时魏人,入秦后,秦昭襄王用为相。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在统一战争中连续取得胜利。杜私门:意为堵塞贵族豪门的特权。
④昆山之玉,即昆仑山的美玉。随和之宝:即随侯珠及和氏璧。服:佩带。太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和欧冶子合铸。纤离:良马名。翠风之旗:即用翠风鸟的羽毛装饰的旗帜。灵鼍:俗名猪婆龙,其皮制鼓,声音宏亮。犀象之器:指用XN角和象牙制作的器物。
⑤□□(jué_tí):骏马名。采:彩色,颜料。
⑥下陈: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统治阶级堂下陈放礼品、站立婢妾的地方。借指帝王的姬妾。一说下陈为“后列”,即侍妾。宛珠:楚国宛地出产的珠子。傅玑之珥:镶着小珠的耳环。傅:附。阿缟之衣:指用齐国东阿产的绢帛制成的衣裳。随俗雅化:随着时俗风尚,打扮得时髦漂亮。佳冶:美好艳丽。窈窕:文静漂亮。
⑦瓮:盛水的'坛。缶:瓦钵。搏髀(bì):拍着大腿打拍子。桑间: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地区),在濮水之滨,相传为卫国男女欢聚唱歌的地方。这里指这个地区的音乐。
⑧适观:欣赏起来舒适。
⑨跨海内:统一中国之意。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海内是国土。跨,凌驾。比喻统一。
⑩让:舍弃。就:完成。却:拒绝。德:德行,指政治威望。
充美:富裕美好。
业诸侯:成就其他诸侯的功业。藉:借。赍(jì):给与。
外树怨于诸候:意指把客籍人赶回各国,这些人会怨恨秦国,拼命辅佐诸侯攻秦。
◇鉴赏
秦王嬴政初年,首当强秦威胁的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出使秦国,劝说秦修一条长三百里的大型灌溉渠,想以此来消耗秦国力,缓和对韩的军事威胁。后被秦发现其企图,即便郑国说修渠是“为韩延数年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但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宗室大臣却借机劝秦王驱逐在秦的所有客卿,秦王因此下逐客令。身为楚人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写了这篇有名的《谏逐客书》,历数“客”对秦的功绩,力陈逐客之失。秦王看后废除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
文章一开头即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概括了全文主旨,开宗明义指出逐客之非。接下来紧紧围绕这一论点,从三个方面对“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主张进行了驳斥。
首先,例举秦国历代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来说明任用客卿对秦国有利,暗示逐客的错误,很有说服力,也最易为秦王接受。
其次,以秦王爱好的物质生活享受来自各国,与其在用人方面不分青红皂白一概“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作对比,暗示秦王重异国之物,而轻异国之才,这对有统一中国之雄心大志的国君来说是非常错误的,这一比证更易于被欲“跨海内、制诸侯”的秦王所领悟。
再次,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阐明逐客必将招致的恶果。正面论证连用三个比喻,以之阐明一个国家要富强的条件。接着用两个排比,以自然现象为例,暗示秦王应该像“王者不却众庶”那样,罗致客卿而不拒绝其归附,只有这样才能使秦国力量强大,无敌于天下。然后再从反面立论,如果排斥客卿,无异于以人才资助敌国,其错误和恶果不言而喻,颇具说服力。
最后,阐明利害关系,总结全文,进一步点明“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危害,从而与开头相呼应,不仅进一步突显了文章主题,且使全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前后贯通,一气呵成,结构十分严密。
本篇语言形象,结构衔接巧妙,其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乃全文一大亮点。如作者铺陈秦国四君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又铺陈今之秦王重物轻人的作为,两相对照,逐客之非,不言自明,具有雄辩的力量。而大量排比句的运用,犹如滔滔长江滚滚而来,富有气势,不仅使文章语言流畅,而且增强了韵律之美,读来音调铿锵,既富文采,又具逻辑力量。此外,文章笔法灵活多变,时而正面铺陈,时而反面推论;有时设问,有时感叹,有时反诘,真是奇妙无穷,堪称后来无数笔法之祖。
◇妙评
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复,一起一伏,略加转换几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妙在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何氏义门,谓此文只“昔”字、“今”字对照两大段。前举先世之典,以事证;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晓。可谓道者。……何义门又谓汉以后文字不能如此驰骋。实则文章逐时代而迁移。李斯富于才,此篇为切己之事,故言之精切。实则仍是策士之词锋,不能不如此炫其神通以骇人也。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三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评价】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390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