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教案赏析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每上完一次课,教师总会有所收获和反思,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声声慢公开课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声声慢公开课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教学目标:
一,学会品读关键词把握诗人情感。
二,掌握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出愁情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结合作者生平创作概况,回忆初中所学的前后期词作创作风貌。
再借由现代作家梁衡的话引出李清照后世影响的评判: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因其词作风貌对后世影响较大,所以后人建造了李清照纪念堂,引出一幅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易安故居楹聯
解释对联,说明李清照词作虽然以白描著称,但是依然有些残留宋代口语痕迹现代人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所以要解决基本字词。
乍暖还寒:忽暖忽寒。秋天的季节
最难将息:最难休养
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对付
憔悴损:极点,程度高。
如今有谁堪摘:可以
独自怎生的黑:怎么,这样
这次第:这种情况,这种光景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幻灯片,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部分学生朗读,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3.听教师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1,找出本词的词眼,
教师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愁。
2,除了这一词眼,还有哪些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
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
3,探讨词人愁情的内涵,词人的愁从何而来?
教师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思念之痛
4,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5,本词中如何体现的这种间接抒情?
教师明确:意象,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愁,这首词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她的愁?
6,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
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小结:
最后以一首《宋时月光》结尾。
这堂课中心把握基本到位,但是学生活动少,讲话太多。教学结构上,开头太多,且幻灯片转换太快,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太少,没有落实到具体句子上,使得整堂课显得有些漂浮。总体说来,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没有很好的贯彻,今后尚待改进。
【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教案赏析】相关文章:
1.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7.《声声慢》教案
8.声声慢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ci/3770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