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朋友们: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纲领,其前景仍在云雾山中,需要我们这些科技史的实践者不断地探索,以寻求实现它的可操作的手段。本所将学科建设的三大重点方向定为科技史、科技战略和科学文化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凝练科技目标、建设科研队伍和完善体制机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全面展开,在香港成功召开第九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墨西哥获得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的主办权,成立中德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举办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面向社会举办科普活动周,在研究生院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编成科技史课程设置方案,确定研究所的标识和所训,改造东小院和东配殿等处学术环境,胜利完成《龙腾》计划,终结财政赤字,改造后的网站以全新面目出现……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这个集体共同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所务会向全所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那些曾对研究所发展作出过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表示慰问。
经过全所同志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门坎,2002年的重头任务是:争取以所建制进入试点序列。但是我们也应牢记,进入"创新"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提升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把研究所建设成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技术史与科技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世界知名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
?应该承认,我们离此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具体来讲,我们还需要认真考虑: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重新组合的形势下,如何利用国内相对稳定的条件和举办国际科学史大会的契机,大幅度地提升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水平?如何推进"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并借此促进学科重点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如何动员更多的力量,开拓新的重大课题并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在科技战略与科学文化方面,如何利用我们的学术积累使之发挥最大的社会显示度?在研究室建制取消后,如何发挥研究员岗位的核心作用,体现各级部门与个人的责、权、利?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兼顾绩效优先和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前程远大,但仍有千山屏障;光明可见,但不是如日中天。录此与全所同事共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zhuci/1726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