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评课稿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我听了曾宝花老师的这节《望月》,首先感受到老师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意境中。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断用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断地开发学生潜能,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例如:一开课,老师就让学生读课题,质疑。“看见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月亮是什么样子?”“月光下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马上就有了进入文本的意识,还为后面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接着,大力实施个性化识字教学,鼓励自主学习。例如:老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马上就读准字音,并区分形近字。
新课程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闭眼想象情景或画面,徜徉在文字给他带来的意境和画面,与文本的作者一起去翱翔、去畅想,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虽然曾老师精心制作了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曾老师还是逐句讲解,逐句朗读,最后总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让学生对文字有所理解、产生丰富性的想象,也没有让学生看到“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洒满大地”、看见“江两岸的芦荡、树林和山峰被月光镶上了银边。”,感觉到“江风徐徐吹来”。所以学生在朗读上,始终停留在初读课文的水平上。
《望月》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意义的拓展点,发现这些拓展点的空间,不仅可以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曾老师没有挖掘教材的拓展点“清辉”、“宁静”……失去了最佳时机,让学生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的潜能。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从电脑课件上去感受,无法通过文字展开丰富地想象,这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失去了课堂的生命活力。学生们的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得不到培养。
综合上述,我认为这节课中,曾老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合适的拓展点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那么学生在这节课中得到的收获会更多,能力锻炼会更强。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评课稿】相关文章:
2.《望月》评课稿
3.望月评课稿
4.关于望月的评课稿
7.语文评课稿
8.语文《马》评课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xinwengao/2306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