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阅读课《时间都去哪儿了》评课稿
先说优点:
1.阅读课相比一般的语文课来说,课前准备要更多更久,毕竟要学生读完一本书而能有所呈现,阅读任务的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傅老师提前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单上提出了一个要点:围绕“情感”、“奋斗”、“人生态度”这三大主题,任选一项,选择引你深思的语句写感悟,或者联想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的故事,讲分享。要求十分明确,学生在阅读时有了指引,自然会关注到三大主题,不会茫然一片,同时发挥的空间也很大,答案会比较丰富。
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也证实了这一点,整堂课由学生主讲,基本没有重复发言的,每个人有感悟的地方也不一样,课堂的丰富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确实认真地完成了阅读任务。
2.关于这本书的选择。这本书我没有看过,课前在网上翻了全书的目录和试读篇章,总的来说是一本心灵鸡汤似的不同作者的文集。其中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正能量,这样的阅读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课堂上学生的呈现来说,确实是有很多让他们为之动容的故事,那阅读的目的——触动心灵——就达到了。
同时就阅读难度而言,也是恰当的,七年级上半段的孩子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浅层,所以我们的课本上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也是像《繁星·春水》、《伊索寓言》这样短篇的易读的名著。《时间都去哪儿了》相对于一本完整的小说来说,自然更适合现阶段的学生能力。阅读的任务容易完成,由易到难,也利于培养阅读习惯。
3.傅丽老师在本堂课中基本是一个牵线搭桥的形象,呈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尤其在学生联系自身举例子的时候,当学生谈到某个观点,她就信手举出了马云、范冰冰、以自杀胁迫母亲放弃二胎的小女孩等的故事,都十分及时恰切,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也是教师自身课堂急智的表现。
再说建议:
1.从课堂学生的呈现来看,学生在结合自身体验举例子的时候,呈现单一性,绝大多数谈的都是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又如何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等。课后我思考原因,学以致用自然是好的,所以读书要学生谈自己的体验是正理,但限于学生的年纪和阅历,他们的体验确实仅限于学习生活。同样的道理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重复谈。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在阅读任务单中修改一下要求,不谈自己的体验,而去搜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体验,这既是一种阅读的延伸,更是材料的累积,而课堂呈现也会更加丰富精彩。同时学生在搜集名人事例的过程中,会再次得到事实的教育,没有什么比名人的经历更有说服力的了。
2.仍然是关于本书的选择。促使我思考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的原因,仍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前面说优点的时候谈到发言同学数量多且观点不重复,这固然是可喜的。但同时也存在另外的问题,就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全无,对每个观点都泛泛而谈,没有全班性的深入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就这本书而言,比较困难。因为本书的篇目太多了,都是短的鸡汤似的文章,学生的偏好和选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老师也很难说哪篇鸡汤比另外的鸡汤更有价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阅读感悟是没有交点的,有的`人喜欢这篇,有的喜欢哪篇。没有交点那课堂上就没有思维的碰撞,老师也没有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可抓来让全班讨论,因此就丢失了更深层的学生的思考,也丢失了对学生更深入的点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可以选一个作者的精选集,精选集比较容易包含一个作者的代表作,同时文字风格比较统一,方便讨论和深入阅读。如果觉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也可以选一本不那么厚的小说,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时候,我觉得老师不必太迁就学生的口味,要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是精选集或小说,学生的阅读体验就很可能有交点,也容易有焦点。同时,老师也可以就重点篇目或者主要的人物形象准备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对他们加以引导。这样更像一堂文学性的阅读课,而非心灵鸡汤似的感悟德育课。
最后,阅读和教学都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我的观点未必能说明大多数人的问题,仅代表我自己。
【九年级阅读课《时间都去哪儿了》评课稿】相关文章:
1.时间都去哪儿了主题活动方案
3.自主阅读课评课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xinwengao/2006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