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教学过程,老师直接由叫同学朗读第一段开始讲课。的确,新课标改革中朗读是一个重点,非常的讲究以读带讲,然后让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句话,进行分析段落中的特别句式,反问和设问。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样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考能力,抛开填鸭式的教学,老师有多少知识,学生就接受多少,而是以学生为主。可是新时代的学生们,八小的学生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资料,他们不是用来辅助预习,而是用于上课应付老师的提问。例如,老师问同学们第一段讲了些什么,同学们马上拿出资料书就翻开来看,从不思考,并且不做笔记,上完课书还是空白的。
老师注重阅读,但是没有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同学读完了就当完成任务。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艺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的投入,因为这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导者。教师如果觉得自己在朗读方面比较欠缺,可以采用录音,让学生慢慢的感知课文,从不知到知之,从知少到知多。
课堂秩序控制的不好,坐在后面上课的同学比较吵,很难维持安静。可能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准,导致在表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老师也有安静下来,然后叫讲话的同学回答问题。但是同学们几乎不动笔。因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弱,他们是不会主动的去学习,但是我们的老师却一个劲的往下讲。教师这时应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叫同学们朗读比赛,然后找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不懂的地方。教会他们上课要学会做笔记。教师的职责不但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自学。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先让学生审题,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问:这句话是谁讲的?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亲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亲人”一词的内涵,我又进行了启发性的诱导,让学生打开书边读边想:大娘、小金花、大嫂对志愿军是什么样的友谊?
板书比较工整,有条理性,但是很多是照搬资料书,没有边上课边写板书,而是上完课才全部写出来。总结方面,由于时间控制的不够,所以几乎没有时间来做总结。老师没有直接明了的点出本课的重点,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领悟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要多次强调重点。
作业就是让学生回去认真看这篇课文。
整节课下来,老师都是面带微笑的,教姿教态很好,毕竟张老师从教已经20年了,很多教学中该注意的问题都注意到了。从课堂中可以看出她很有亲和力,同学们也很喜欢她。只是他喜欢叫那几个成绩优秀的同学回答问题,没有注意到后进生的教育。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中,应该考虑到后进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尽量采用分散的提问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xinwengao/1259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