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为此远离毒**珍爱生命,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远离毒**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远离毒**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教案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进行禁毒知识宣传,让学生了解常见毒**的种类。
2、让学生了解毒**对个人及家庭乃至社会的危害。
3、身处毒**重灾区的我们如何学会自我保护,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教学准备:
1、收集和毒**有关的知识,图片材料。
2、每人找一个有关吸毒者的感人故事(最好是深受毒**危害的单亲子女现身说法)。
教学过程:
师导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幸福吗?(幸福)是的,我们每天吃着热饭热菜,有爸爸妈tm呵护,有老师同学的关心,我们的生活真是美好啊!可是,也有许多同学因为父母涉毒而过早的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离死别之痛。小小的年纪就已饱尝了人世的万般心酸。这,在我们同心县韦州镇这个毒**重灾区更是随处可见。为了阻断生命的过早凋谢,为了防止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主题班会课——《远离毒**,珍爱生命》,首先让我们先来听一个感人而辛酸的故事:
以前,在我们韦州镇有一户姓周的人家,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周家的六个儿子,除了老六脑瘫外,其余的五个儿子都是生意精,这在十里八乡都是远近有名的,因此全家人生活的有滋有味。后来不幸降临在这家人头上,哥儿五个都好像中了邪似的,沾染上了毒**。老大成了“西北大毒枭”,他带领四个弟弟共同贩卖毒**,奔走于东南亚与中国之间,成为公安部首要通缉犯。后来老二、老三、老四、老大都相继被审之一法,执行枪决。而老五因吸食、注射毒**染上了可怕的艾滋病,最终不治身亡。他们弟兄四人留下了四个可怜的女人带着幼小的孩子艰难的生活着,女人们外出挖甘草、捡破烂以艰难度日,孩子们因无力供养上学而去给别人做童工。这一家人就这样的败落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畅所欲言,请几个学生说,其他的同学同桌交流)
师:是呀,毒**实在是太可恨了,它不仅夺取了宝贵的生命,而且还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支离破碎,下面让我们先去认识一下毒**的真面目吧!
<一>、什么是毒**?
毒**是指**片、海L因、(Ice毒)、嘛啡、大嘛、可**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制剂品和精神科药品。
<二>、毒**的危害(学生自己讨论,老师归纳小结)
1、吸毒对身心的危害
(1) 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 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许多吸毒者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戒断反应也是吸毒者戒断难的重要原因。
(3) 精神障碍与变态: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毒**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毒**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型肝炎,及令人担忧 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2、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 毒**活动扰乱社会治安: 毒**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 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三>、学生对毒**的控诉
1、四个组的四个代表各讲自己精心准备的感人的吸毒者的故事。
2. 同桌交流对故事的感受
3. 指名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青少年要有效的抵御毒**,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接受毒**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知识的教育,了解毒**的危害,增加自身对毒**的“免疫力”;
(2)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不要盲目去追求享受,寻求刺激和赶时髦,提高自身抵御毒**的自制力;
(3)不要听信毒**能治病,能使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毒**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要慎重交友,不要结交有吸毒和其他涉毒行为的人。对发现身边的人有涉毒行为的,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俗话说:“吸毒一口,掉入虎口”。一定要远离毒**,拒绝毒**,千万不能有偶尔吸一次不会上瘾的侥幸心理。
<五>、总结
毒**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毁灭着人的灵魂,它在不断地制造着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我们的亲人也为了我们自己,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远离毒**,珍爱生命。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huiyifangan/457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