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材料物理与化学培养方案

会议方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材料物理与化学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一门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分子、原子、电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致力于先进材料与相关器件研究和开发的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所研究的新现象和新效应是材料、能源、信息等工业的基础,对当前高技术的带头领域,如新型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有重要影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重大作用。

  本学科的硕士生培养工作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面向学科世界先进水平,面向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应掌握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国际上的学术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检测设备,从事某一方向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具有初步的独立从事本专业或交叉学科领域前沿课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学科硕士生要求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尊重他人,品性端正,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要求具有严谨的学风、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的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本学科硕士生毕业后应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其它相关单位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全日制三年。要求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完成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试验技能,独立从事并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相关研究工作,修满授予学位所要求的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三、研究方向

  郑州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授权点2001年被批准正式招生,博士授权点2007年被批准正式招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满朝气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目前学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学科的主要科研基地有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超过3000万元,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和人才培养条件优越,学科管理规范,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铝合金材料、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学科强调课题应与国家或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相联系,近年来在铝合金材料,氧化铝陶瓷材料、氧化物陶瓷材料的`电、热性能,纳米体系的制备与物性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四、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专业类课程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固体物理、现代分析技术、材料制备与合成、纳米材料、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新材料导论等。

  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见附表 :

  五、攻读学位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应修满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50学分。其中应修满课程学分总数应≥34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10学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16学分,选修课≥6学分,学位课程成绩≥75分获得相应学分,其它课程成绩≥60分获得学分。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论文共16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综合衡量硕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用于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1年半。学位论文应能清楚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熟练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研究分析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所研究的具体课题有一定的新见解、新发现或新成果。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学位论文的撰写必须严格按照郑州大学有关学位论文的要求和规定进行。在学位论文申请答辩之前,必须按照学校规定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实验技能培训、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科学研究工作为培养重点。

  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培养方式包括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三种方式(含联合培养、委托培养)。

【材料物理与化学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1.人才培养方案

2.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3.理论物理培养方案

4.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5.医院人才培养方案

6.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

7.小班卫生意识培养方案

8.初中尖子生的培养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huiyifangan/371604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