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地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这段时间里,我们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总结才是好的教学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政史地教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组是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改变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学术团队。它教学研究的深度及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跳板和平台。只有根植于课堂的教研活动,才能使教学研究在教学现实中找到突破点,在教学实践中寻觅到支撑点,在教学发展中捕捉到拓展点。本学期开学之时,我们科组就认真地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在本学期中,我们团结互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抓好科组的管理
我们科组共有三门学科,是人数较多的一个组,而且不在一个办公室,分布得比较分散,这就造成组织教研组活动的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候就通知人都得很长时间。如果大家再没有时间观念,难免会有一些人迟到,因此,制定科组的考勤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开学之初,围绕科组的各项问题我们召开了会,会上除了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之外,专门对纪律作了严格的限制,教研活动不能无故不参加,不能迟到,有事必须提前请假。一直以来,我们科组的教师基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一个学期之中,大家基本都能准时参加教研活动,但也有个别教师在这方面自觉性不够。科组的签到考勤制度只能管人不能管心,科组还得从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加强科组的凝聚力。总体上大家团结合作,群策群力,用自己的一颗热心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支持科组的工作的。欧校给新担任科组长岗位工作,缺乏工作经验的科组长很多帮助和支持。几个备课组长各司其职有力的支持和配合。老师们主动承担科组第二课堂活动默默付出,出好每期科组墙报,在学校普高迎检压力下进行全校大清洁来不及取消科组活动还在承担教学公开课,真诚且直言地提出科组工作改进建议。甚至科组聚餐时拿出的通讯录,拨动的电话,事先盛好的汤都点点滴滴地记录着我们科组一个学期走过的足迹。并且,它们会慢慢的沉淀,友善合作、务实求真会成为我们科组的文化内涵。
二、抓好科组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
这学期,为配合学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我们科组在听课方面重点确定了几方面的人选,一是新毕业的教师,二是新上高三的教师,三是备课组各推一人承担大科组的教学公开示范课。我们让这些老师提前准备自己的课,再由备课组集体商议,集体的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备课中,更注重备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使集体备课更精细化。同时,注意备试题,使练习题更有针对性。我们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坚持评课原则:
一,实话实说,去除虚假的氛围。
二,在心理上保持零距离接触,评课与做课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思考角度的转换,平等对话。
三、突出重点,评课不必面面俱到,点出需改进有创意的环节,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对青年教师不求全责备,以激励为主,使其形成个人风格,达到个性魅力的突现。我们的评课内容从“形、意、情、智、技”五方面入手。“形”分为有形、无形,有形是教学的展现,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状度,无形是教学思想观念的体现,是教学事件发生后教师的应变和控制课堂的能力体现。“意”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等。“情”指情感,学生是无动、情动、心动还是意动。“智”指是否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配合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严谨、科学,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技”指教学技术,课堂控制与运作。每一次评课我们争取做到不带入个人恩怨,求大同存小异,精诚合作,取长补短,使我们滨中政史地科组成为共享合作的赢家。
三、加强业务学习
我们科组教师基本上都是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有活力,这是我们科组的优势。但年轻教师也存在不足,在经验上比不上老教师。因此,在平时的教课过程中,鼓励我们科组教师向别人请教,虚心向别人学习。另外,鼓励大家加强学习,加强读书,多好书。在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加强读书的同时,还要求老师们写出自己的一些心得。这点老师们做的还不错。特别是段驰老师,主要承担历史备课组的参赛课件制作,业务能力提升比较特出。
在本学期中,我们科组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研活动形式过于传统,未找到突破口,集体备课有时较松散,备的练习题还是不够典型,教学常规检查也发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资料库还有待完善,有效的多向交流还太少等。在期末的科组工作总结会议中,我们收集到很多科组成员很有价值的改进工作建议。在下学期,我们科组会更务实求真,在教学现实中寻找突破点,努力提升我们整体的教学教研能力。
【政史地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6.政史地组工作计划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gongzuozongjie/4051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