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国家级生态镇2016工作汇报
茨营镇位于曲靖市麒麟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距沪昆高速20公里,东与富源县墨红镇及麒麟区东山镇交界,南连越州镇,西接三宝街道,北邻珠街街道。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混合型气候,其特点是年气温温差较小,四季分明,夏季短,春秋长,年平均气温14℃。春季日暖风和,夏季雨水充沛,秋季秋高气爽,冬季雨雪偏少。2007年6月荣获“云南省生态乡”称号,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6.5%,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河流―龙潭河,属珠江水系南盘江西江水系,源头洪峰期出水量为10立方米/秒,枯水期出水量为0.6立方米/秒,年均流量达1.2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是全镇重要的生活生产水源,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特种水产养殖、生态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镇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6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 38175人,10033户,国土面积193.5平方公里。全镇有总耕地面积78831亩。20xx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1元。
近几年来,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环保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茨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谋划,跨越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生态茨营、和谐茨营、美丽茨营”的目标,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理念,把创建国家级生态镇作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举措和载体,以市级重点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作文章,通过全民发动、全民参与,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茨营镇根据《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环发〔20xx〕75号)及省、市、区有关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的会议精神,全镇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干群环保意识明显提高,村容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环境设施不断完善,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级生态镇建设三大领域15项指标任务。现将我镇几年来生态镇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基本工作情况
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乡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形式,是全镇人民的共同心愿。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点,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区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以规划为龙头,以优化环境质量为重点,以超常规的执行力为推动,在解决环境问题上下大功夫,建设了一批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工程,为茨营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工作合力
镇党委、政府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确定了以“凝心聚力谋发展、团结拼搏求突破”为工作主题,深入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以生态农业产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事关茨营镇经济建设和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各站(所)及村(社区)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环保所,为全镇的生态创建工作、实现生态创建目标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结合茨营镇镇情,制定了工作目标,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法,将各项工作指标细化到人,落实到岗,做到职责定位、工作定标、考核定性,要求每一个干部扑下身子抓落实,加强镇村联动,上下协作,全面展开打响创建生态乡镇攻坚战,形成了创建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和力。
(二)科学编制规划,描绘生态建设蓝图
生态镇创建工作是提高农村环保水平,促进农村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有效载体,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修编规划是环保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根据上级有关生态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于2005编制完成了《茨营乡生态乡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贯彻实施。20xx年根据发展建设实际对该规划进行了修编,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使编制的规划既充分考虑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又能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工作的关系,确保全镇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责任意识,齐心协力推进生态镇创建工作
创建生态镇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生态创建专题会、镇村干部会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建立了创建任务目标责任制,把各大类、各个项目考核指标全部细化分解落实到干部、责任村组、站所,领导分组负责。创建工作以条为主统筹协调、规范指导;以块为主解决村民教育、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等问题;以点为主落实项目建设,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通过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工作网络体系,把创建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的重要事项来抓,形成了上下联动、村组配合、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参与创建的氛围
为了营造一个“全民参与、群策群力抓创建”的良好氛围,镇党委、政府加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宣传力度。一是向全镇人民发出“争创国家级生态镇、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学全面发展”的公开信1万余份;二是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党员干部走村串户,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三是通过群众大会、个别走访、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和富有民间特色的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自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镇建设的积极性,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四是举办生态镇建设宣传培训,重点讲解环境规划、创建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利用“6.5”世界环境日,在集镇悬挂宣传布标,发放环境保护相关宣传资料,对各村(社区)、中小学校开展6900多人次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使生态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创建行列中来,极大增强了群众的环境忧患意识、保护意识。五是抓指导,各部门为推动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耐心指导,认真把关;六是组织各村(居)委会、部门、学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投入到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活动的热潮之中,村(居)委会争创“生态村”,各部门以争创“绿色文明单位”,学校以争创“绿色学校”,农户以争创“绿色家庭”为载体,营造了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的良好氛围,为创建生态茨营、和谐茨营、美丽茨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茨营镇围绕国家级生态镇创建的目标任务,以全面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环境改善,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以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为载体,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全镇生态农业、生态集镇、生态旅游、生态庄园、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设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科学规划生态建设,切实加强工作指导
茨营镇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努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党政办、环保所等相关部门和各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环保所,加强对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工作。坚持每周一次创建工作情况通报会,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安排工作任务,严格时限要求,将创建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人、到重点区域工作中,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直接抓,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建,真正做到了保障措施到位、规划方案科学、任务要求具体、督促检查有力、创建成效明显的工作局面。
(二)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加快推进生态型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品质,助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蔬菜产业突飞猛进,建成了省内先进、市内领先的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外销蔬菜基地,先后引进香港乐颐、深圳绿联、广东堂生、深圳茂雄、曲靖市联农共创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投资1.9亿元完成6个蔬菜基地的生产、加工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了绿源、锦华两家本地蔬菜种植企业。累计建成1.5万亩外销蔬菜、5000亩山地蔬菜、1万亩加工型蔬菜及5000亩灯盏花生产基地,建成红土墙永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香菇生产大棚364个、120余亩,年生产加工鲜菇566吨。水产养殖独具特色,实现了特色化养殖,投资1500万元建成麟珑微藻养殖有限公司的生产、加工园区,年粗加工雨生红球藻软胶囊300万粒;建成了全市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胡家坟特种水产品养殖场,实现流水养殖,养殖鲜鱼、虹鳟鱼等9 个品种。畜牧产业不断壮大,建成规模化生猪养殖小区2个、黑山羊养殖小区7个、肉牛养殖小区2个、土鸡养殖小区1个, 20xx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74831亩,总产量3037万公斤,比20xx年增加397万公斤,增长15% 。形成了2万亩蚕桑、2万亩烤烟、3万亩蔬菜的产业格局。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庄园经济。按照“六有”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农业转型升级。完成堂生蔬菜庄园投资1335万元建设,新建特色基地1500亩,新品种展示大棚5亩,新建生态观光园1个,市民体验园1个,并对庄园进行大面积的绿化美化,新建加工厂房500平方米 ,餐饮楼500平方米,住宿楼500平方米,健身房100平方米,篮球场1个,初步建成融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示范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精品庄园。累计建成堂生灯盏花、特种水产养殖、千村牧业等3个精品庄园。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秀美村庄的重要抓手,规范农村“三堆”,加强集镇、集市、村庄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一是建立农村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制定了《 茨营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管理办法》 ,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结合各村组实际,采用以组为单位安排保洁人员,按垃圾量核定清运费用,实行承包清运,逐步探索农村环卫管理的长效机制;农村公共区域清扫全部由村民分段负责清扫或轮流清扫;镇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清扫、清运、处置情况进行检查督查,对督查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实行考核奖惩。二是规范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坚持用管理城市的理念管理城镇,制定了管理制度和规定,成立了市容管理办公室,组建了综合执法队及环卫队,对城镇规划建设、镇容镇貌、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经营秩序和供水排水进行规范管理,形成了完整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监督体系。三是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管护。组织开展道路检修工作,设立道路专项管护资金,加强道路两侧植树补绿,建设绿色通道,道路管护更加规范;积极探索水利、环卫等公共设施管护模式,全镇公共设施管护逐步规范。
(四)突出环境治理重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着力抓好植树造林、林业管理、森林防火工作,稳步推进退耕还林、中低产林改造和防火通道、火源检查点建设,不断提高全镇森林覆盖率。近年来,投资845万元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人工造林1.03万亩,封山育林管护1.13万亩,种植泡核桃1500亩,造杉木林1000亩,一般造林3000亩,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加大野生植物保护和林地保护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严厉整治偷伐树木、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二是加强水环境治理。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水源点建设和重点河道的污染治理。完成龙潭河河道支砌治理2600万元的一期工程;龙潭河水库建设完成前期实物调查、新村选址地勘、指挥部用房、进场道路修建等工作;完成哈马、杨家429万元的人饮工程建设;推进水利示范镇建设,投资290万元完成海三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投资1300多万元启动红土墙管池工程建设。 有序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启动实施“一水两污”工程。
(五)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万元购置大型垃圾车一辆,投资8万元购置了小型垃圾清运车4辆,投资2.6万元安装垃圾箱30个,投资25万元在集镇建成公厕1座,投资320万元在各村社区建成公厕41座,投资43.2万元在各自然村建成垃圾收集房72座,建成茨营、团结2个垃圾填埋处理场。设置划定了停车、行车等交通标志、标示,规范了集镇交通秩序。“十三五”规划期间,全镇将计划新建中转站 1个、污水处理厂一座、收集站4个、垃圾房92个、公厕39个、三轮车60辆、手推车13辆、垃圾箱体30个、农用收集车12辆、填埋场1个,提高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镇农村垃圾收集处置全覆盖。二是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以镇为责任主体,村(组)为实施主体,农户为参与主体,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处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深化集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采取户收集、组集中、村运输、镇处理模式,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规范化、制度化。三是提升集镇人居环境。20xx实施了集镇绿化改造工程,绿化面积2080平方米,在原有的基础上新植树100株,栽植金森女贞90㎡,栽植红花继木100㎡,栽植红叶石楠120㎡,栽植葱兰40㎡,休闲座椅花岗石贴面花池8个,共投资180余万元。集镇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打造了优美宜居的集镇环境,
(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生态制度建设
以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为载体,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完成上贾家营居民小组“美丽乡村”建设200多万元的工程;完成上、下贾家营、杨家村小组活动室和小广场300万元的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20xx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10户,兑付资金220.5万元。二是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村村通”目标,投资70多万元在龙潭河上新建桥1座,安装交通标志牌,维修镇村公路。完成对奤山桥至太平桥公路一期阶段路面进行路基路面建设193.5万元的工程。全镇光纤有线电视改造4120户,入网用户6189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全镇村庄建设的风格更加协调、环境更加优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七)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切实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广泛普及生态知识。针对农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差,杂物乱堆、污水乱排、粪土乱丢、垃圾乱倒等问题,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学生带家长、表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在农村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积极挖掘农村传统的大自然敬畏文化,重塑人们对其它生命与大自然的敬畏,促进农民更新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镇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是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工程建设。投资 100 万元,建成占地4 亩的集镇中心文化广场;投资 650 万元,在全镇各村(社区)建成 12 个生态休闲小广场。三是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以“重环保、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生态村建设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群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牢固树立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主动参与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自2 013 年以来,全镇共制作永久性生态环保墙体宣传30余条,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覆盖率达96%以上,环保知识知晓率达99%以上,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形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为全镇生态乡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三、茨营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亮点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蔬菜)。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支撑,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茨营镇充分利用好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气候国际国内环境,准确定位,围绕建设绿色茨营、生态茨营、美丽茨营的目标,以扩基地、强支撑,固基础、优环境,调结构、促提升,抓招商、兴产业为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外销生态蔬菜,建成了省内先进、市内领先的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外销蔬菜基地。大力推动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走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高效化的道路,加快绿色无公害外销蔬菜产品和基地建设,高原特色蔬菜产业成效明显。
(二)生态集镇专业化(农家乐专业村)。打造茨营镇茨营社区(上贾家营)农家乐专业村,创建茨营镇生态休闲特色品牌。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充分发挥茨营镇自然资源和现代设施农业资源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重点扶持,先建先试、分期实施”的原则,发展上贾家营为农家乐专业村,促进农家乐产业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的优势产业。引导村民以农家屋舍院落为载体和新建农家乐一条街,从事特色农业生产、农家美食民宿、民俗工艺加工、农耕文化展示、土特产销售等休闲娱乐经营活动,充分挖掘从传统文明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农耕器具、饮食习俗、土特产品等文化元素,并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植入到农家乐专业村休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游客从吃饭、垂钓、棋牌、开心农场、住宿和农产品销售,既能享受乡村的青山绿水,又能感受丰富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生态旅游品牌化。茨营镇是一个个历史悠久的农业乡镇,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当地彝族从清朝中期搬迁此地居住,属麒麟区世居民族,现遗存的彝族节日有(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马的“祭山节”、老年人归世举行的确比(跳)、确着(转)、确哈(唱),青年男女结婚的么搓去(哭)、么搓背(推)、么搓喳(唱)、遒嘎(赶街)等民俗活动。其中彝族“确比”已被列为市级非物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2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茨营镇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农业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走生态旅游品牌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坚持农业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融合,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融合,汉彝通融与和谐共处融合。如今以建设成设施农业在全省最先进全市一流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蔬菜种植)经济园区、(万亩中药材灯盏花)种植观赏风景区、现代农业观赏采摘区,形成形成一山(大麦森林公园)、一水(茨营镇龙潭河)、一赛道(自行车赛道)、两村庄(红土墙彝族民俗专业村、上贾家营农家乐专业村)、三园区(蔬菜种植庄园、特种水产养殖庄园、巴马香猪养殖庄园)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四)生态庄园市场化。堂生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现代农业精品生态庄园发展为突破口,提升企业综合发展能力,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目前完成了庄园主体建设及配套休闲观光设施建设,即建盖了占地825㎡餐饮楼一栋,1568㎡竹木结构住宿楼一栋,20亩市民体验园、奇花异果种植园、篮球场、羽毛球场,具备了庄园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文化、有展示、有市场“六有”特点。生态庄园将建成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展示、市民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示范园,大力宣传推介以高效农业、观光体验和田园风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着力在核心区开发建设“特色蔬菜园”、“中药材种植园”、“奇花异果园”等功能区,推出蔬菜瓜果采摘、农事民趣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园区旅游活动,使其成为集游山水、看产业、农耕体验、时鲜蔬菜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五)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常效化。
茨营镇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依托是乡村基层组织,依靠力量是农民群众。一是推动村(社区)基层组织职能从重行政管理向重公共服务转变,将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作为基层组织练能力、改作风的重要平台,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二是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深入细致地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宣传教育、引导参与、评价激励等工作。三是注重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逐步形成人改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建立以公共财政保障为主、群众筹资筹劳为辅、社会各界捐助建设为补充的投入体系。把生态环境卫生的维护和管理写入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对恶意破坏生态环境者进行劝导以至处罚,逐步建立引导而不放任、负责而不包办的乡村垃圾管理机制。突出行政考评,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框架,在村组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注重舆论监评,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优势,促进问题解决;实行群众自评,探索建立“百姓帮百姓、百姓管百姓、百姓评百姓”的自治模式,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和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
四、不足和下步打算
尽管我镇在创建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许多差距,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乡村道路状况还没有全面得到改善,村容村貌还还有待完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素质有待提高、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专业人才和监管设备紧缺等。保护环境和创建全国生态乡镇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目标,踏实工作,把我镇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一是切实优化人居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茨营镇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全面整合社会资源,扎实推进生态村创建工作,扩大生态村创建面。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深化垃圾收集,清运以及路面、河道的保洁工作,巩固镇村环境整治的成果。切实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强化环保是第一前提意识,完善环保工作巡查、监控体系,及时制止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坚持植树造林,优化产业结构。严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关,抬高环保门槛,进一步从源头上杜绝新的污染源和生态破坏现象。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继续扎实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打响“美丽茨营”这张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三是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巩固创建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使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保持国家级生态乡镇成为社会各方的共同愿望和统一行动。我们决心以创建活动为依托,牢固树立人怀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茨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是进一步打造生态茨营、提升茨营知名度的最好名片。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征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花更大力气,做更实际的工作,努力把茨营镇建设成为“山水田园美、产业特点强、基础设施全、人民群众乐”的新农村,使茨营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空气更清新。在今后的发展上,茨营镇要充分利用好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准确定位,围绕建设绿色茨营、生态茨营、美丽茨营的目标,以扩基地、强支撑,固基础、优环境,调结构、促提升,抓招商、兴产业为重点,努力将茨营打造成为生态园林小集镇和生态特色农业旅游小集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gongzuohuibao/432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