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夜班护士独自照顾40名甚至60名患者,如果不是有过亲身住院经历,这或许很难让人相信。但实际上,即使在很多三甲医院,这样的场景也并不罕见。
当呼叫铃声在病房楼道内此起彼伏,“护士为啥还不来”就成为病房里经常被问及的一句话。
第10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的时候,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深深的敬意,更有沉重的思考。我国的床护比“国标”诞生已有37年,但护士群体仍未摆脱工作繁重、收入偏低、职业认同感差的怪圈。面对护理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护理投入的长期不足,尽快突破现实困境,为护士构建多元化和清晰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再只是一个群体的呼唤,更是社会的需求。
耐心和效率之间:如何取舍
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康复科护士张敏(化名)至今记得那次“脚不沾地”的夜班经历。当时她在另一家医院工作,有一名病人突发寒战,张敏不仅要为他采血采尿、按医嘱录入新药、监测体征,还要为其他近80名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一个夜班,8个小时,她甚至没顾得上吃口饭。
“那天下班我出门就哭了,现在其实也习惯了。”她说。
冉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男护士,他坦言,有时不是护士不想对患者有耐心,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例如一个输液护士,一天要为五六十名患者输液,每次输液都要核对患者信息、配药,然后给患者找血管、消毒、扎针并调整输液速度,中间要调换药物,还得及时拔出针头,哪个环节耽误1分钟,就可能引起后面排队患者的不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护士的耐心恐怕得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冉果说。
事实上,床位与护士严重不成比例的情况并非个案。记者以1978年原卫生部《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中的参考编制表计算,综合医院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在国家卫计委去年出台的《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2014版)》中,这一标准进一步被明确下来。可是记者调查了解到,床护比“国标”已过去了37年,即使在实力最强的三甲医院,能达标的比例依旧不高,或者只是勉强及格。而由于大量“加床”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因此,即使是一些表面数字“达标”,实际情况依然相去甚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实际床位数与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总数比为1:0.43,虽然在床护比上达到国家标准,但一线护士仍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以该院眼科为例,科室设床位64张,年门诊急诊量近16万人次,手术8000余台次,“每天都是超过200个病人在排队等待住院的床位,护士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该院院长林英忠介绍说。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461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