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
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开展相关的调查,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摘 要:
大学生网络交往是大学生一种重要交往方式,已经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许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就以往研究中对网络交主、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目的和特点、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作一简要的总结,以揭示其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交往;大学生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网络交往由于其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迅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根据2001年4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约有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而大学生占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辨别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具备收集信息、发布信息的网络能力。适当的、合理的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但是由于不当的网络交往,许多大学生因此而引起了人际交往问题、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其自身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与教育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一、网络交往及其特点
网络交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其所提供的社会互动服务功能而产生的。对其,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界定。一般认为网络交往就是人们基于网络通信技术条件下,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物质的交流活动。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水平看,网络交往主要有E-mail、BBS、聊天室、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等形式,可以满足人们信息沟通、情感满足、电子商务和休闲娱乐等需要。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网络人际交往CMC(eommunicationmediated computCr)是通过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同传统的人际交往F2F(face to face)相比较,网络人际交往有着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独特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
(2)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3)网络人际交往的自由性。
(4)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间接性。
(5)网络人际交往对象的无限性。
网络交往的心理特点:交往主体角色的虚拟性,交往形式与心理的间接性,交往心态的平等性,思想情感表达的高度直接性。
借由电脑中介传播,网络的友谊改变过去的人际交友模式,透过文字符号交流情感,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际互动空间(Wahher,1992)。而McKerma与Bargh(2000)刚指出虚拟生活来临对人们自我认同,社会互动,以及关系建立形态改变最大的影响为:
(1)个人匿名度提升。
(2)个人外表在人际关系建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减低。
(3)空间隔核对于社会互动的影响力减低。
(4)个人对于跨越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人际互动有更强的主导权。
Walther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e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认为,人们可以在“电脑中介传播”中发展近距离的情感关系,但需要花时间,尤其是在非同步的环境中,如BBS、电子邮件、虚拟社区等,人们对于互动的对象会有预期的盼望,并且倾向于持续的交换讯息,当人们持续地互动,社会结果就会产生,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累积对方的讯息与认识。于是情感、信任、同质性等会被加强。
计算机媒介的交流和在线交流提供的社会支持对于缺乏社会交往,或从社会地理上被隔离的人来说非常重要(Cum-mings,Sproull,andKiesler2001;Sproull,and Kieierl986;Cot-toll,2001)。研究发现网络的使用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fwenman etal,2001)。同时,网络途径也为迁入新环境的人们提供了与朋友和亲人联系的方式(Hamptonand Wellman,2001)。因此,与其说计算机媒介的交流有损于传统的交流模式,倒不如说是对它的有效补充。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Robert Kraut)和他的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专门的软件跟踪产上网次数的多少以及使用的工具。研究人员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家人的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越感到孤独和沮丧。矛盾的症结在于,首先互联网是一种交往技术,它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具有溶入社会的感觉。但这些初步的结果表明还会有其他的不利方面产生。罗伯特,克劳特和他的同事假设上网时间很多的人的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质量有所下降,结果发现:孤独与沮丧情绪也在增加。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也为虚拟的甚至是带有欺骗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方便,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其次,网络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以至产生双重人格。第三,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多向的交流技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很容易使人沉溺其中。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目的及特点的相关研究
在大学校园,网络紧扣着大学生们的心灵和情感。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言:“现代化互联网的出现,人们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无限空间,校园BBS,OICQ,等网络工具比起课桌文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上网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了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特点有:认知型;游戏型的娱乐心理;表现型;情感型m。关于重庆市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经过统计得出主要有获取知识信息、情感交往、娱乐、商务、网络管理等。在台湾,张老师月刊与网站进行“2000网络爱情调查”也发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四大主要目的是:打发时间、拓展生活领域、分享秘密心事与寻找爱情。
香港青年协会(2000)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该研究以香港的中学生、预科生、大专生、大学生、研究生为被试,探讨表少年沉重的网上价值取向、网上实际行为与平日非上网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在网上行为中,看网上报纸、收集材料的有60.7%,玩ICO/ehat room的有45.8%,看娱乐信息的有19.8%,用email发贺卡的有16.1%。同时对实际生活中相应的一些行为进行调查,通过比较发现,网上交往行为和平日行为有一定的相似性。
网络交际,不同于单一的阅读和了解,它的含义是“有来有往”,既包括阅读,也包括发表。大学生在网上交往除了收发 电子邮件、登录同学录外,还有几种网上交际方式是大学生广为喜爱的,那就是:(留言板上的)“跟帖”、聊天、网恋。他们通过这些途径跟许许多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谈、交流、交际。除此外大学生主要利用的网络功能还有网络游戏、网上寻呼机、BBS、短信服务、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等。蔡砥(1995)举出大学生BBS六大使用动机:社交因素,自我肯定因素、消遣因素、监督因素、工具使用因素。苏芬媛(1998)研究MUD使用者,发现共有MUD场域中自我肯定、匿名陪伴、社会学习、虚拟社群等动机吸引玩家。
就目的性、真实性、影响性等众多指标来看,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主要表现出以下具体问题:因缺乏正确的目的表现出重娱乐轻学习的倾向:因为迷恋网络而过度投入,形成重虚拟轻现实的现象:因沉迷于网络、迷信网络功能而忽视现实交往,存在重人机轻人际交往的现象:因忽视网络伦理而存在虚假和欺骗现象等。
李正良在《论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中指出,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存在如下特点:一是约束力减弱,自由度增强;二是道德责任感减弱,游戏心态增强;三是目的性减弱,盲目性增强;是群体性减弱,个性化增强;五是依赖性减弱,独立性增强;六是保守性减弱,创新性增强。显然,这些大学生网络交往是利敝参半。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2476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