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数据结果统计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学校东门南门附近采访询问了15个农民工,并将数据进行了整理。 此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询问调查,问卷一共包括了16个影响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因素,8个农村因素(推力),8个城市因素(拉力)。被调查者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自己的因素;第二部分是询问的方式,通过语言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现状及今后生活打算。
下面两个表格分别总结农民工进城打工原因推力和拉力两方面的情况,由于我们采取了多选的方式,而且每个人几乎都选择了3到5个因素。因此,我们得到了68个结果数据并发现其中农村因素(推力)个数(x1):20,所占总因素个数百分比29.4%。城市因素(拉力)个数(x2):48,所占总因素个数百分比70.6%。
上面两个表格很直观的反映出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原因更倾向于城市的拉力作用,从因素选择对比,推力因素占29.40%,拉力因素占70.60%。其实,结果很容易分析,因为如今农村人民的生活其实也是越来越好,进城发展一般是由于城市自身强大的吸引能力的缘故。
具体到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推力作用中劳动力过剩是最大的原因,因为现在很多农村采用机械播种收割,劳动效率大大提升,导致劳动力过剩,他们在农村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前往城市寻找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而拉力因素结果比较均衡,集中在就业与教育两个方面。因为硬性条件限制,农村在教育与就业方面基本无法与城市进行对比,所以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为了子女,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机会或者更好的经济条件才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
二、原因分析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用来总结推拉理论。推拉力究其原因是环境的作用,正是由于如今城市的发展前景还是较农村有绝对优势,所以才会出现现今的“农民工潮”的社会现象。成由以下因素决定:二元社会结构,比较利益驱动,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政
策偏向,产业结构调整。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1、二元社会结构 从深层看,"民工潮"的产生实质根源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巨大的利益反差,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城乡对立的必然现象,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滞后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我国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由于诸方面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收入差、地位低、就业机会少、文化生活贫乏,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起了剧烈变化,有近1.5亿农村劳动力转入了非农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通过"撤县建市"及政区的扩张,使城市化明显加快。城市化的加快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劳动力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期望收益"便潮水般涌入城市。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农村方面经济基础设施福利也有比较大的进步从而农民前往城市打工的动因方面城市方的拉力作用远远大于农村的推力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民工潮的奔涌,是一个跨世纪的壮举。民工的跨省流动总的看是一巨大的历史进步,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当然,民工进城,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和冲突,给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带来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
而推拉理论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形象的总结阐述,经过我们的实地调研也可以看出农民工进城打工确实可以用推拉假说加以阐述说明。农村方面的推力与城市方面的拉力导致农民进城,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政策环境经济的改变,也许以后会形成农村方面的拉力与城市方面的推力而使很多人从城市返回到农村,也就是现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的“逆城市化”过程,推拉力同时存在于农村与城市之中,不过如今社会趋势是城市拉力作用远远大于农村拉力作用,导致几乎人们的迁移方向大部分为农村到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现在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农村、城市的推力作用就明显小于拉力作用,尤其是城市的拉力作用最大从而使农民前往那些有更好就业环境,福利更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城市就业居住,这种情况在我国现在的国情下应该还会持续很久,推拉力还在不断地博弈,可能将来会出现城市人口到农村的人口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1221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