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重阳节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必备】重阳节的作文700字集锦六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700字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1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已经被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底蕴。往年的重阳,都没有放假,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我们七八十年代这一辈,除了生活的无奈,还剩下些什么?今年的重阳,同样由于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的重阳,又将会怎么样呢?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2

  重阳节前夕,妈妈和我开始准备送给外婆和外公的礼物了。妈妈想做一个蛋糕,我不同意,因为她虽是有了点经验,但每次总是会出差错,要么忘加了配料,要么把蛋糊搅消泡了,做得很小,而且很费时。又没有买的好吃,干吗要累自己呢?我马上向妈妈提意见,想去蛋糕店里买个高级大蛋糕送给外婆外公,妈妈摇头,拉着我去超市买配料。

  买完东西就开始做蛋糕了。妈妈在做,我趁机也在一旁看着,偶尔打打下手。经过妈妈3个小时的精心制作,蛋糕烤好了。妈妈切下一个小角给我尝,哇,好香!细腻、松软,再看那个大蛋糕,表层是巧克力色,里面是淡黄色,圆圆的,多漂亮啊。我又想起了做蛋糕时,妈妈拿出的材料是草鸡蛋(原生态的最有营养的鸡蛋)、最纯净的冰糖粉和高级蛋糕粉(能做出最美味的蛋糕)。当时我还不解:“为什么要用这么贵的原料做蛋糕?”妈妈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孩子,外婆得了结肠炎,病因是多吃了坏食品,妈妈哪能不弄点优质食品给你外婆调养调养?”妈妈的这一番话里,其实蕴藏着她对父母的孝心,妈妈做的蛋糕也不是普通的蛋糕,里面还有着感恩之心呢。

  重阳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带着蛋糕来到外婆家。外婆外公吃着蛋糕,非常高兴,也切了一大块蛋糕递给我。面对这垂涎已久的蛋糕,我真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去,可看着它,眼前浮现出外婆慈祥的面孔和外公笑眯眯的脸,又想起妈妈说过的话。平日里,外婆帮我们洗、买了多少件衣服,每周都会打来电话:“日子过得好吗?”等我们一回来,她就会烧一大桌好菜;外公要有什么好吃好喝的,总是舍不得给自己,一到这时候就摆出来给我们;妈妈和爸爸白天工作,晚上做饭,忙忙碌碌的,也该舒服舒服了。于是,我持起刀叉就要去切那一块大蛋糕。爸爸妈妈以为我要把它吃光,就想去制止。谁知我把那蛋糕一分两半,一半还给外公外婆,一半给爸爸妈妈。妈妈见了,马上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一份大礼物,一份小心意。一份亲手做的礼物,往往包含着一片真心。其实我们给外公外婆的礼物很简单,却又很珍贵——是感恩的心哪!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3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省赏菊以寓志。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六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

  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这一点,实应为今人借鉴。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zhongyangjie/369546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