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常常带给我们全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你喜欢编故事吗?你会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它为你的习作服务呢?这个学期,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学写童话。由于童话和想象作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先从想象作文开始讲起。
想象作文是指通过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语言运用形式,它所描写的内容一般不受现实生活的束缚,讲述的故事可以穿越时空,横亘(gèn)古今,天马行空,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常见的想象作文大致分为理想类想象作文、科幻类想象作文、畅想类想象作文以及童话故事。
1.理想类想象作文
理想类想象作文是写自己的某种理想,如《假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假如我是一片云》《我想当村官》……这类想象作文描绘的是作者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向往与憧憬。
2.科幻类想象作文
科幻类想象作文是对未来某种科学产品的特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作具体的描述与介绍,如《未来的衣服》《未来的房屋》《神奇的书包》……这类想象作文侧重介绍未来某种产品的神奇功效。
3.畅想类想象作文
畅想类想象作文是对未来某种变化的描写,如《20年后的家乡》《未来的学校》《40年后的一天,我们相聚了》……这类作文需要发挥大胆的想象,畅谈未来某一时段、某一地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把自己置于未来的某个情境中而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
无论写哪类想象作文,我们都必须做到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想象要合理、丰富,表达要真实、具体。
一、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现实生活是我们想象的源泉,离开了现实生活,想象就如同空中楼阁,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变成空想或幻想。同样,写想象作文必须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用真实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
很多同学都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作者安徒生当时收到了朋友寄给他的几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头发打着卷儿,双手冻得通红,手里握着一把燃烧了的火柴梗。”看到图片上的小女孩,安徒生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当时丹麦黑暗的现实生活,于是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感人的童话故事。
所以,写想象作文必须勤于观察,丰富自己的`生活,积极思考,驰骋想象,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引发你进行写作的灵感,进而写出优秀的想象作文。
二、想象要合理、丰富
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写好想象作文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大胆、丰富的想象,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想象作文,但是想象要合理,否则就是胡思乱想,想象要丰富,否则会显得干瘪无味。
三、表达要真实、具体
想象作文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合理而丰富的想象,然后用儿童的口吻来写作,所以写作时要做到真实、具体。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作为一篇想象作文,它还存在一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
每当我看到老师伏案备课或批改作业,每当我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课时,在我的脑海里,总会产生漫无边际的遐想:假如我是语文老师,那该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会用流利的普通话上课,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用动情的讲解吸引学生,耐心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会教同学们读书、写字、朗读、写作文,让学生个个都变得爱学语文、会学语文,让我的学生能够永远回想起,曾经有这么一位语文老师教过他,对他们的人生和事业都有莫大的帮助和指引。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这就是我工作的全部。
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根据生活中对语文老师的认识,展开想象,写出了“假如我是语文老师”的具体做法,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修改。
首先,想象不丰富。我们在写理想类想象作文时,不能拘泥于现实,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假如你是语文老师,你会采用哪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哪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怎样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呢?这些都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想象。
其次,内容不具体。我们写作时,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写一写未来的某一节课上,自己是怎么教学的,同学们在课堂上有哪些表现,大家学得怎么样……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内容充实、具体,具有真情实感。
实用训练
1.假如你能飞上月球,你会做什么?假如你是一颗大树,你会为人类做什么?假如你是一只松鼠,你又会做什么……请以“假如我是
”为题写一篇作文。
2.在你的心目中,未来的产品会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和作用?请以“未来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3.50年以后,当你来到学校、乡村或你所在的城市,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会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50年以后,你想象中的乡村、学校或城市。
【怎样写好想象作文】相关文章:
2.怎样写好英语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xiangxiang/2420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