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助学金申请书模板汇编十篇
在现在社会,申请书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广泛,在写作上,申请书也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一般申请书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助学金申请书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助学金申请书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xx县孟坝中学高二级学生华当教育,现在因家庭出现困难特向政府申请贫困助学金。
我家在x县x渠乡x大队。我家3口人,爷爷、爸爸和我。我的爸爸视力不好,无劳动能力,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因此现在这个家靠年迈的爷爷支撑,爷爷现在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根本无劳动能力,全家就靠爷爷那点“五保”经费在维持基本生活。高中的生活让我的那个原本就困难的家更加困难,无力支付我的学费,我的入学学费都是父亲跑遍了亲戚之后凑齐的。
我自知家中的困难,因此决定要靠读书来摆脱现在的生活状况,我知道单凭我的力量是不够的,我要靠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也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在校期间,我会以“奉献学院,服务同学”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代表同学们行使合法权益,为校园建设尽心尽力,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学生利益的面前,我坚持以学校、大多数同学的利益为重,决不以公谋私。在班级,积极参与院里的各项活动。
我是一名贫困生,我有我自己的经历,我的经历使我认识到,贫困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阻碍,我们最大的阻碍在我们心中,只有你克服了自己的贫困心理,你才能做的更好,”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这么一句古语已经告诉我们了,我想我自己不会被贫困击倒。而且会更加努力。来改变我们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贫困,否则我们会一直贫困下去。贫困不是我们的绊脚石,相反塌实我们的动力。
申请人:
申请日期:20xx年X月X日
助学金申请书 篇2
尊敬的领导:
我叫闫晓娟,1994年3月16日出生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营镇寨子村。家里有祖母,父亲,母亲,哥哥和我。 我出生在农村,家里靠种田为生。我的父亲已经50多岁了。母亲也将近50。双亲因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衰老了许多,而且落下了病根。祖母年老体衰。我的哥哥正在上大学,他靠勤工俭学赚取些生活费。今年我考入吕梁高专。大量的医药费,沉重的学费负担已经远远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因此家里欠下了许多债务。父母希望我们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家里的境况。 我真的很需要这批助学金,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住。我将会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并且尽自己最大努力回报社会。望批复
敬希批准,特此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时间:年 月 日
助学金申请书 篇3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
我叫xxx,我来自安徽省六安市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霍邱县。20xx年考进了这所学校,现就读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我家四口人,只有三亩多地,几乎一半还是旱地,每年灌溉很都很费劲,而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几乎都是农田得来的。平时家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经济收入,小妹上高中,母亲有结石病和颈椎病,不能干体力活,每年看病都会花掉很多钱。由于大学离开了老家,在合肥这边上大学,那高额学费和生活费,使得本来困难的家里更加雪上加霜。而家里父亲是唯一的支柱。父母从小就希望我好好学习,而我也只能用成绩来回报他们对我的爱,我带着这份爱每天都在拼搏着,我希望看见父母的笑容,那会让我继续努力!
天下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儿女,即使他们再苦再累,都要把最好的给我们。父亲常说一句话自“即使摔锅卖铁都会支持我,你尽管按你的需要去做你的事情吧!只要以后不要再呆农村。”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我都回感到自己怎么还不能独立还不能为家里做点事。我只愿为父母减轻点负担,这几千元的助学金对我来说能解决家里的困难。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是你今后能够摆脱贫困的基础保障。所以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修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在家乡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农村的生活,磨练打造了我的懂事,办事认真负责,学习刻苦努力,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生活作风,习性优良。这是我现在在大学生活中颇有受益。大学是一个全新的与社会接轨的舞台,学习不再是唯一的胜券,它是一个转折点,它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一年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的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同时不断反思调整自己,我也小有收获。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得到学校的奖学金,让父母开心,同时也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每年暑假我都会出去打工,分担家里的重担。
真心希望能得到学院的帮助,减轻家里的一点负担。当然,我知道可能有更困难同学,无论我是否申请到了这笔助学金,我都要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培养,也衷心的祝愿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shenqingshu/3272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