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6篇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读课题。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大。
二、精读2—6
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2—6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该怎么读?
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师拿着书模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
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耐心、慈爱、亲切)
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
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想了一下)
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
生:七嘴八舌
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你们坐下!
师:你坐哪儿?
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
生:田埂上。
师:对。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
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好。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回到前面,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
______________。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三、精读7—11
生自由读。
师:想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想不想让大家了解蜻蜓啊?好,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诉孩子们的话。先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孩子们?
指名读。
师:哎呀!又来了!这么读行吗?谁再来!
指名读。
师:这才像说话。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师: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
师:有点喜欢了,还有谁比他更喜欢?
师:这位陶行知,你拿着蜻蜓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
师: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
生自由读。
师:发现了什么?
(爱孩子,尊重孩子)
师:说得真好,陶先生不仅爱蜻蜓,更爱孩子。我们回头看看,当孩子们点点头时,他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蜻蜓的知识吗?还想什么?
(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师: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师: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汇报课)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
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qingchun/3457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