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写作能力的考察即是对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考察。因而,写作教学也毋庸置疑成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于是,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本文就此对当下作文教学的阅读、练笔、批阅这三个方面进行些许反思与探讨。
一、读万卷书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重视诵读涵咏,熟读精思,明确强调熟读勤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乃正是熟读、精读之用意所在。鉴于此,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杜甫一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经过千百年来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可见学习语文多读书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这也正是古代私塾学校的先生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诵读的原因。
二、练笔求精
提倡精练,并非反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做写作方面的练习,只是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教师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多写多练,孩子的作文才能够提高;以及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为了不用讲课,便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作文练习,学生练过之后便不了了之。最后,学生虽然写了很多文章,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梁启超在其《作文教学法》中一再强调:“做一次必将一种文体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得好处。”他甚至多次谈到:“每学期作文次数最多两三次。”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对于作文教学精练原则的推崇,同时我们也可得出,所谓的精练,并非不练,而是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去练习,这样的练习即使一学期只做一两次,也足可以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江西省会昌实验学校的一位教师就曾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班上郑同学第一次写《从脚下出发》时,只写了一些空泛的理论,没有实例,内容不丰满。第一次修改,郑同学在作文中加入《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脚下出发,勤学苦读成为大学士的例子,以及鉴真和尚做行脚僧的例子,充实了作文的内容。第二次修改时,他能一边讲道理一边摆事实,做到有理有据。第三次修改作文时,他加上了从脚下出发的含义及一些理论,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第四次修改作文时,他关注了作文的语言,使作文达到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一类卷标准。又如江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经过五次作文修改,从第一次作文语言不够优美到作文达到语言优美,注重细节描写,结构完整的一类卷标准。比如他的《从脚下出发》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电闪雷鸣。但是或许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冬日的阳光。我们要从脚下出发,给予别人快乐。”这篇作文得到45分(满分50分)的好成绩,学生最终尝到了写作的乐趣。[2]由上述案例可得: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否,并不在于其练笔篇幅的多少,换句话说,与学生习作的篇幅数量没有必然关系。因而说到底,作文练习终究还是求精,有针对性地做练笔,而非漫无目的地求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fansi/507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