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书笔记(精选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子》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读书笔记篇1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
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的意味。我特别欣赏老子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过他。我在想,非要争什么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获得大家的认可,你就不算不与人争,你也照样是出类拔萃的。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对生活,对人与对事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你不争了,倒是胜者,如果争了,有时反而会是两败俱伤。人人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针锋相对的后果,往往便是鱼死网破。“不争”不是没有能力争,而是气定神闲,豁达处事的不想争。
同样的,“宠辱无惊”也给了我类似的启发。在《汉语词典》收录的“宠辱无惊”的解释就是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不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宠”指“受宠”,“辱”指“受辱”,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宠辱无惊。比如,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你的能力很强,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这个时候算是得“宠”了吧。通常,在这个时候,心里难免会滋生出一些“骄”气,甚至还会表现在行动上。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你不该更不能对别人颐指气使。生活的路,难免有起伏,有波折,有得“宠”的时候,你知道就没有受“辱”的时候吗?也许换一任领导,某件事让他看不顺眼了,炒你鱿鱼了,这也不是一点没可能的事。“朝为座上客,夕为阶下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富明日穷,今日穷明日富……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当中的,所以得“宠”的时候,不可得意忘形,当受“辱”之时,亦不可失落,更不能万念俱灰,韩信当初都能忍受胯下之辱呢!保持平和的心态,一切都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
其实在我们实施教育的时候,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同样也要做到“宠辱无惊”。你在教育学生方面取得成绩了,你的班级各方面都比别的班出色,那么,你可以说就处于一个“宠”的状态中。在这样的状态中,切不可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反之,则不可自暴自弃,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一切,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为清晰地看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更好地成长。
王蒙说“一个人能做到宠辱无惊:他很镇定,他有定力,他有静力,我自岿然不动。不管你对我今天都说好啊好啊,我还是这样,说他不行了,不行就不行了,我还是我。要是做到这一点是太理想了,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即使做不到理想中的“宠辱无惊”,那么,最基本的还是要做到的。
好象有的人天赋很高,很容易就做到了。可有人有时候道理讲的很清楚,却做的不是很到位。事业是大局,就不可因小失大。只看到个人,眼前,或者说连实际也不懂,不明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懂如何顺势,借势,循序渐进,变通,不仅办不成事,而且会事事受阻。一些根本是天方夜谭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谈何容易。
不知道那些遇事更简单反应的人,如何能走那么远。也许是被当棋子使,枪使的性格,在特殊生态下,更容易利用和驾驭的原故。不过以事业为中心,面对复杂局面,如果没有三下二下,用不好也会成事不足。带兵打仗,性命相关,但不可用这样的人。如果求控制,为舒服,周围弄堆简单的人,会做起事来,
处处不得心应手,事事操心,也于已于事没什么好处。还是要用些能成事的可用之人。看大,不看校。
想到藏锋露拙那句古话,这招式其实是深谋远虑的方法。看到那么多人,能够附和,接受指鹿为马的现实,做的那么容易,却也是感慨万分。活在长短不一的人群中,必然要学会这招。为了糊口,也没必要较真;为了做事,较真也没用;为了好玩,也应该逗着玩,错不在你;
忘记招式,少看几步是笨;知道招式,做不到,是应运不老到;远离纷争,静静应对,少言多做,牢记于心,尽量做到,或许会多看几步。先生存下来,才可说往远处走。不要忘记心中的目标,更要学会在环境中灵活,减少阻力,顺应变化,边走边看,保存而后顺势而为。
《老子》读书笔记篇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国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人们的欲望,减少人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身健体。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来:“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欲望,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人欲望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欲望已经在人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性急剧扩张、物质和欲望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机械人”,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人性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人作为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人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人不可能最强,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之下,结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1996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