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拥挤而喧闹的时代里,有一个字静静地伏在人们躁动的心绪上,等待人们将它唤醒----唤醒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与宁静。听,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声音萦绕于我的耳畔---“其恕乎!”那个字就是“恕”吧。千言万语的繁杂之中,唯“恕”字,被方方正正地篆刻于我心之上。
恕,宽容,将心比心者也。“恕”是华兹华斯心中“人类最完美的所作所为”;是斯宾诺沙笔下“征服人心的最佳方法”,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而在我看来,“恕”是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安稳和谐的首要元素,更是国家繁荣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杯浓厚的咖啡,“恕”字就像香甜的牛奶,二者融合后方能体味出苦中的芳香与甜美。我并不认为“恕”字有多么的神圣与高尚,在我的心目中,“恕”所代表的宽容、体谅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是一个人能顺利、快乐地享受人生的前提,是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条件。设想一下,如果苏轼对每个加害他的官员耿耿于怀,如果蔺相如怒火中死缠烂打追着廉颇不罢休;如果爱迪生对每个嘲笑他的人恶语相加,整日思考如何还击他人……恐怕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与成就,甚至是颠覆人类曲折的进步史。正如雨果所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东西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应是人的胸怀!”
诚然,社会这个由个人组成的庞大的集体,更加需要“恕”字的灌溉与滋润。我认为,社会所依赖的环境,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宽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并要求每个个体尽量用“恕”的精神权衡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只有将“恕”字贯穿于社会结构中的每个层面,每个角落,这个集体才有可能安定,才有可能欣欣向荣。
众所周知,澳门在回归祖国的十多年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当年葡萄牙人占领的小渔村蜕变为治安稳定、经济繁荣的“东方明珠”,综其大观,是一个强大的有韧性有凝聚力的集体。由此可见,假如社会失去了“恕”,就像湖泊失去了涟漪,小提琴失去了弓和弦,终将黯然失色。
英国作家福斯特说过,宽容是民主国家的立国原则,是让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聚在一起的力量,是我们所需的健全的精神状态。我觉得,他是观点最好的诠释了一个国家最实际、最深刻的信仰。二战后,德国总理勃兰特惊天动地的一跪,淋漓尽致地将德国面对过去的错误时的愧疚与自省传递给二战时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的国家。面对这样真诚的灵魂的赎罪,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各国纷纷表示原谅,用宽容与理解结束了战争的罪孽。如今,二战的硝烟早已在各国“恕”之光芒下散尽,每个国家在自己的版图上建设着未来,我希望国家之间也需要常常以“恕”相待,让世界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
两千多年前的印度,笃信佛教的国王镌刻碑文告诫世人要存宽恕之心。四百年前的英国,劳维斯、狄更生写下论“恕”之道的经典之作《现代论集》。而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恕”字所散发的光芒愈发耀眼,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照亮整个庞大的时代,照亮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前进之路。
我的心中,“恕”最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chuyi/853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