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慕田峪长城作文300字(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慕田峪长城作文3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慕田峪长城作文1
去年冬天,我去登长城。
我曾经在夏天登过长城,当时我走的相当轻快。没想到,冬天登长城这么困难。大风“呼呼----呼呼----”地吹得很厉害,如同猛虎怒吼,雄狮咆哮。我每一步都要扶着栏杆走,而且一定要弯着腰,减少阻力,否则寸步难行。
当我顶着寒风站在长城的最高点时,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我克服了恶劣的天气,终于完成了这次攀登。看着雄伟的长城,遥想那些筑起万里长城创造奇迹的古人。我被他们那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着。
登长城时觉得很辛苦,原来下去是更辛苦,腿比上去时抖得更厉害,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被大风吹下去似的。所以,下去时我的速度比蜗牛爬行还慢。但是我心里很高兴,充满了克服困难成功登上长城的喜悦。
登慕田峪长城作文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们去登长城。
我们坐车直奔长城,到了长城,叔叔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长城是古代秦朝皇帝秦始皇派民建造的。说完我们就去登长城了。
我们边走边说,叔叔说:“这条长城从东头的嘉峪关到西头的山海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说完,我们恰 好走到一座城台,于是叔叔把我拉到一个窗口,对我说:“这就是古代的眺望口和射口,每隔三百多里就有一个方形城台。”
我们继续往前攀登。我们登到长城的最顶端。
长城犹如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看到长城那么雄伟壮观,我想:当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个劳动人民双手一步一步抬上这峭陡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才凝结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登慕田峪长城作文3
今年暑假,我和同学们参加了武昌区教育局组织的夏令营,目的地是祖国首都——北京。
一下火车,我便感到北京那浓浓的文化气息,这使我对北京的爱又加深了一层。
第二天,车要去长城,长城上下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我们开始登长城了,一眼望去,看不到头的长城摆在我们眼底,长城真雄伟壮丽。我们班同学王鸣问:“长城登的上吗?”
我们开始登长城了,刚登了一两个台阶就有同学说:“累。”因为一个台阶就很高,我们走呀走。走到第三烽火台时我们已经筋疲力尽,汗流浃背,这登长城可真不容易呀!这时一阵山风吹来凉爽无比,什么累啊汗啊都随风而去。我们走到第五个烽火台时,同学们都跑进烽火台里去,我刚缓过神来也跟着他们进去,我进去一看人呢?怎么都不见了呀?哦!原来下面有一个洞足足可以容纳五个人。难怪吸引着世界各地游者来游览。
长城真不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呀!
登慕田峪长城作文4
在北京的第二天,我和爸爸、奶奶还有姑姑去登长城了。
在长城脚下,我抬头一看,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绕在山脊上。长城好长呀,走一天也走不完,怪不得叫“万里长城”呢。
开始登长城了,我们沿着石阶往上攀登。啊!城墙真高,比两层楼房还高;城墙上面很宽,并排可跑五六匹马。我高兴地跑呀,跑呀,一边跑一边冲着爸爸大喊:“长城是多么的雄伟啊!”刚开始我还精力充沛,到后来我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最后我们登上了长城的'最高处,哇!周围的山都在我们身下。我往下一瞧,长城脚下的游客个个都跟蚂蚁一样小,而且在长城的最高处,微风阵阵吹来,拍打在我的脸上,那感觉凉爽极了!爸爸说,有些游客非要把长城爬完不可,有些人如果第一天爬不完,他们就会在长城上过夜,待第二天醒来继续爬,直到爬完才肯罢休。
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女”。可是光到了还不行,还要亲自爬上去。哈哈,我也是一个“好女”。
登慕田峪长城作文5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长城这个词我已听过无数次了。暑假时妈妈带我到北京玩,当我有幸见到闻名的长城不禁惊叹于它那宏伟的气势。
我来到八达岭水关长城脚下,哇,真长啊!虽然今天天气不好,是雾天,但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长城像一条长龙。听导游说:“长城长一万三千多里长,它是用巨条石和快砖筑成的。城墙上铺着方砖,地面不是很平,但很宽,无六匹马可并行。城墙上有射击口可用来射击,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烽火台,打仗时城台之间可互相呼应可惜,到如今,每个烽火台都变成了小卖部了。正是大煞风景。”
还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爬到了这段长城的最险地方,我们手脚并用爬过去时才松了一口气。不久我们就爬到了最高峰,海拨888米。我们高兴极了。我们在那卖了一个“好汉牌 ”还合了好多张影。
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血才嬴结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啊!
这次爬长城,我很快乐!
【登慕田峪长城作文300字(精选5篇)】相关文章:
1.登慕田峪长城作文
8.登长城记作文
9.登长城作文大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changcheng/3801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