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作文300字汇编九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兵马俑的作文300字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1
在今年的x月x日,我们一家来到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参观。
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以东的临潼境内,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迈进博物馆大门,首先映人眼帘的是红墙上五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一铜车马展厅。进入展览厅,只见一个有机玻璃围成的展台,内有四匹马拉着一架马车,车身后有一个七平方米左右的棚子。车夫手执马鞭,站立车辕,好像在扬鞭赶车,表现了秦始皇出巡时的情况。马车全部用铜铸成。人、马造形逼真,活灵活现,这架典雅庄重,富丽堂皇的铜车马,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皇家风采。
参观完前厅,我们又来到秦兵马俑一号坑,这坑长二百多米,宽六十多米,深约五米。里面整齐地摆着许多身高两米的兵、将、马俑,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参战部队,去迎接战斗。你看,队前有一位披着战袍、戴着头盔,手握长剑的指挥员,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久经杀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在将军身后,有无数名面貌不同的士兵手握短剑,列成方队,好像要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最后,我们又参观了二号坑和三号坑,都很壮观。
这次参观,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我国不愧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它那灿烂的文化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2
今天,我和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去西安旅游。
我们一路经过了很多国家五A级景区,其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去看兵马俑了,首先,我们请来了一位解说员,接着,我们进入了一号坑,我很疑惑,便问:“阿姨,这儿为什么叫一号坑呢?”因为还有二号坑,三号坑,四号坑和其它很多地方呀,一共一百多个呢!不过有有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被开挖出来了一部分,其它都还没有开挖出来。“解说员阿姨说。
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士兵:有步兵,官兵,普通士兵;这时,我看见了一张兵马俑的照片,但是照片是彩色的,解说员阿姨说:”兵马俑本来是彩色的,而且色彩非常的鲜艳,但是如果接触到空气半个小时,颜色就会氧化。我们现在都在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兵马俑在不接触空气的情况下出土。“
不知到彩色兵马俑会是什么样的,真期待呀!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3
兵马俑位于我国西北的咸阳,曾经是当时东亚乃至整个亚洲最为强大的国家秦。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它为世界留下了不朽的长城和永远守卫中华的兵马俑。
那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为人们讲述着千年之前那段血腥与生机并存的历史,那威严的军阵与磅礴的气势告诉世人他们是百战余生的战士,是敌人眼中可怕的死神,他们的刀剑如同死神的镰刀收割着敌人的灵魂,正是因为这强悍的战力与绝对服从的意志使的秦皇死后也要把他们带入自己的陵墓,使他们为自己守卫皇陵直到永远,在当时秦国士兵的意志可以说是非常之强。
他们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北拒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南打百越为祖国扩土开疆。这样的军队发达的今天也很难找出几支。我十分敬佩这样的军队不止是因为他们的赫赫战功,更是我敬佩的是他们不移的信仰,在当今社会多是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之徒,很少为了坚持信仰而放弃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珍贵的东西却被人们所遗忘了。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4
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有:山东泰山、山东曲章孔庙、长城、明清故宫、兵马俑。我最喜欢的是兵马俑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来参观兵马俑的博物馆,游客们都不用跟丢哟。兵马俑的出现是由秦国的兵的样子来打造的,总共发现了三个兵马俑的坑,还是一个凸凹的.坑,面积差不多大约为五百平方米,后面的游客都更上!兵马俑是排成四行,中间还有七辆战车在中间停着,兵马俑的军队分别是有低级、中级、高级。一般士兵者都是不戴冠,军是更戴冠,每个兵马俑的各种脸上表情了。游客们都自己看,甚至还有几个没有头的在那边站着,那是因为都有不同的在秦兵马俑进行发掘前有盗墓贼关顾过,导致有的秦兵马俑没有头部。再加上长期的埋在土中,时间长了,也会导致一些秦兵马俑的损坏,这就是秦兵马俑很多没有头的原因。不光只有低级、中级、高级的士兵者。还有骑兵、步兵组成的多种兵种、特殊部队。
每一个兵马俑都有独特人物形象,所以被中国称为历史。好了游客们我们已经到站了,今天就到这里,再见。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5
世界有八大奇迹,其中第八大奇迹就是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发现于一九七四年,是当地农民在打井时无意间发现的,也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我们先后参观了一号坑和三号坑,景象非常壮观。
从数量上看一号坑最大,它的面积有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大约挖掘出六百多个陶俑、一百多乘战车、四百多匹陶马、十万多件兵器……从规格上看三号坑级别最高,虽然只有几乘车和少部分的俑,但它是指挥中心,指挥着千军万马。
从种类上看,这些各种各样的兵马俑,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将军俑、武士俑、兵士俑……
从形态上看,这些兵马俑都是根据真人、真马、真车用陶土等比例烧制的,而且这些兵马俑刚刚出土时还是彩色的呢,工艺十分精美、形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各种兵器,如剑、刀、戈等,虽然已经两千多年了,依然非常锋利。
从这个壮观的兵马俑,可以想象出来秦朝的繁荣和富强,还可以想象出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是多么的强势啊!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6
早上,我和爸爸妈妈吃好了早饭,坐上了大巴。导游在大巴上给我们讲兵马俑的历史。车子开了十几分钟后,我们终于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导游给我们买了票,我们就进去了。
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这是,一位讲解员走过来给我们讲解。他告诉我们“俑”就是用泥土捏成的士兵,他们陪秦始皇埋进墓葬已经
很多的兵马俑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我的面前,他们形态各异。据讲解员书说:这些兵马俑的服饰、发型和表情不一样,就连动作也不一样,这要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
兵马俑博物馆内人山人海,有全国各地的人,还有外国人呢!还有出土的兵马俑呢。据讲解员介绍:兵马俑一挖出来以后,遇到空气,他身上不同颜色的颜料会被腐蚀、分化、兵马俑也会损坏。现在还没有好的技术能让兵马俑一挖出来就保存完整。
看来我要好好的学习。挖出来并保存完整的兵马俑任务可能就要我们来完成。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7
今年五一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西安旅游,这趟旅行中我们参观了很多景点,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参观兵马俑了。
当我们在火车站下车以后,就在西广场开始排队,这里有直达兵马俑景区的大巴。不得不说,五一的游客可真多啊,选择去看兵马俑的人更多!我们开始排队的时候才不到九点钟,但是坐上车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经过一路的颠簸,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我们终于来到位于临潼地区的兵马俑了。
到了这里以后,因为五一游客太多,景区限流,所以我们只能拍了票等待着,到了下午五点多的时候,终于能让我们排队进去了。本以为能马上看到兵马俑了,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我们进去以后又要随着人流排队,一直到了下午六点左右,我们才真正进入了一号展示厅。人群多如蚂蚁,我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只有踮起脚尖才能够看到一点坑内的景物。
这次兵马俑之行,让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五一出行人流量之大!等到我们参观完,坐车回城,找到住的地方时,已经深夜十一点多了。所以说小伙伴们如果你们想参观热门景点的话,尽量避开五一、十一这种大的节假日,要不然人多到会让你后悔出来玩的。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8
今天是在西安的最后一天,也是在西安最忙的一天,4个景点在等着我们,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其中的2个吧。它们就是著名的明城墙、闻名世界的兵马俑,这让我非常激动!
大家可能会觉得城墙没什么,可你能想象到这一景象吗?城墙上有很多中外游客在骑自行车,有的单人骑,有的是双人骑。我和爸爸骑着双人自行车,自行车在凹凸不平的城墙上颠簸,耳边的风呼呼地吹着,我们飞快地骑着,有时感觉腾空飞起,有时感觉慢如滴水,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因为时间不够,我们没能绕墙骑一周,但这次玩得非常快乐!
西安的象征不仅仅是明城墙,还有兵马俑,那可是“世界文化遗产”呢!兵马俑是被一位当地的农民无意中发现的。当时,他在打井过程中无意挖出了兵马俑,陶俑上的色颜慢慢氧化退去了。有人认为他破坏了风水,把他赶出了村子,直到几年后他才回来。进了俑坑,整齐的兵马俑像即将出征的士兵豪气冲天,古代的雕刻工匠把陶俑的指甲、掌纹、甚至瞳孔都雕刻出来了,可见雕刻工艺多么精湛呀!
我爱明城墙,我爱兵马俑!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 篇9
今年暑假,我去了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兵马俑一共有三个坑,一号坑是三个坑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一号坑中,整个兵马俑被一条一条的坑道整齐地隔了开,除了前三排的,因为前三排的“俑”是冲锋陷阵的前锋。
兵马俑做工精致,跟活人一模一样,活人的细小特征它都有:指甲纹、嘴唇上的条纹、眼珠……一个都不缺!几千个兵马俑表情竟没有重复的:有的神色庄重,似乎在暗下决心,誓死保卫秦王朝!有的低头思故乡,想念远方的亲人;还有的没有任何表情,好像在专注地听将军的命令……它们的头饰也各不相同,主要能分为两大类:带帽的和扎头的。乍一看,有俩个很相像,眨眨眼再看,原来帽沿不同!这分明是“大家来找茬”嘛,还是现实版的!几千个兵马俑,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我真不敢相信,人体特征、表情、头饰,这些全是手工捏出来的!
整个兵马俑大体上威严、庄重,队列整齐(除了个别在做小动作的)。移到战场上的话,肯定是神兵,百战百胜!如果阅兵,这样威严整齐的架式,说不定能把人吓死。作为名胜古迹展览,硬生生给七大奇迹加了个第八大。
我佩服那七十万能工巧匠,造就了兵马俑,也为他们最后被活埋的遭遇感到深深地同情!
【兵马俑的作文300字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7.兵马俑的作文
8.兵马俑作文
9.兵马俑的作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bingmayong/3938147.htm